互联网巨头扎堆,智能音箱是金矿还是泡沫

对中国消费者来说,智能音箱并不是个新东西,早在2014年亚马逊推出ECHO之后,国内各个厂商就跟过一把风。

而到了2017年,智能音箱的赛道已经是巨头云集。在刚刚过去的“双11”,阿里智能音箱“精灵”总销量突破100万台;11月16日,百度发布了首款智能音箱产品。京东更是早早入场。

国外玩家中,上市三年多的亚马逊智能音箱Echo销量达到了1500万台;在美国市场份额排在第二位的Google Home也在全力追赶,苹果也发布HomePod。

互联网巨头扎堆智能音箱,难道智能音箱真的会是下一个智能手机吗?智能音箱会是金矿,还是虚假需求的泡沫呢?我们来看一下。

 

一、如何理解智能音箱

虽然智能音箱被叫做音箱,也能播放音乐。但是我们不应该把它当作一个能从互联网上点歌的音箱。

如果只是为了互联网点歌,那么智能手机加上蓝牙音箱完全可以做到。

智能音箱的意义比普通人想象的要大一些。其实,智能音箱更像智能手机的语音终端,它是一个家庭中智能终端的总接入口。

在家居环境中,自然语言是比手机触摸屏更方便、更自然的交互方式。

而智能音箱就要充当这个交互的接口。

据市场调研机构 ComScore最近的调查显示,美国60%的智能音箱用户就是做一些简单的询问,57%的用户会通过它来询问天气情况,54%的用户会让它播放歌曲,41%的用户会让它设置闹钟,39%的用户会让它创建提醒事项或者是待办事项。

简单说,智能音箱能做的事情,智能手机都能做,但是智能音箱的实现方式更简单、更自然。

我们一早起来要看一下天气。我们可以打开智能手机点开墨迹天气或者最美天气,我们可以打开电脑访问天气类的网站。而最自然,最省力的方式,是我们在床上说出唤醒词,然后问一下智能音箱,听取智能音箱回答。

人类历史上总是简单的,自然的交互方式淘汰复杂的。智能音箱的野心就是要在家居环境中淘汰智能手机,作为第一交互入口。

二、巨头为何扎堆智能音箱

巨头做智能音箱的有两类。

一类是苹果、小米,它们是买东西的。是把智能音箱当作硬件产品去销售,小米有生态链,可以把智能音箱作为家电控制中心来用。

还有一类是百度、阿里、京东互联网巨头做智能音箱的意图往往不是买几台音箱,而是希望音箱作为智能时代的一个入口。

你用智能音箱询问,就意味着你的问答答案来自于互联网厂商,你要预订餐馆消费,要购物,都会用这个互联网厂商的入口,而入口是有商业价值的。

希望卖音箱的,价格往往高于成本的,目的是盈利。而希望掌握入口的,往往会补贴价格换销量。

三、智能音箱有前途吗?

各家的智能音箱目前还只能完成一些比较简单的功能和问答,这主要是受制于语音识别技术和语义辨析。

虽然像百度这种厂商对于自然语言的识别都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是多轮自然语言对话依然是比较困难的。这就限制了智能音箱的用途。

虽然语言方式更自然,但是准确性如果不行,人们还是喜欢用智能手机当入口。

理论上,在唤醒智能音箱之后,用户可以在预设的选项中选择,说我要打车,就进入打车模式。进入应用模式之后,告诉智能音箱出发的时间,目的地,音箱就自动叫车,提示用户确认。

这样,在家中叫车,直接说话就可以了,这个体验比打开智能手机更好,也会更加普及。智能音箱发展到极致,会是一个语音服务机器人。用户躺在床上,就可以询问问题,可以订餐,可以叫车,可以控制家用电器。用户可以一边运动一边给智能音箱下指令。

但是,就今天的技术,真正用起来很难有智能音箱的应用能做到这么强大,真正要打车,用户还是得打开手机开启滴滴。

现在的智能音箱,更像是时尚的卧室小玩具,是当音箱卖,当家电控制中心卖,而不是作为互联网入口在卖。

我们看看销售榜,卖的最好的也就是小米这种音箱加家电控制中心的模式,而做互联网入口模式的智能音箱销量平平。

所以,智能音箱虽然有前途,但是现在的技术条件下,互联网巨头扎堆意义不大。未来语音识别、语意识别突破,智能音箱才会迎来爆发期。

作者 maomaobear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时代网立场。蓝时代 » 互联网巨头扎堆,智能音箱是金矿还是泡沫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