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赋能:没有一个赋能不是中心化之后的产物

赋能很热,赋能的时候是“中心化”还是“去中心化”更热,其实,“去中心化”还是“去阿里化”更热。关于赋能的话题,其实并非是微信或者阿里提出来的,在此前,中国移动和华为都在讲,也在做

中国移动的说法是“使能”,当然,这个词在国外运营商那里先用过。2017年11月24日,在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期间,中国移动政企客户分公司就发布了行业应用使能平台(IAEP),提出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N+1+N(N项能力、1个平台、N个联盟)行业数字化生态体系。

华为也在做赋能,主要想法是帮助运营商在和其它领域对手竞争的时候更有力量。现在,运营商的业务正迎来新的挑战,传统话音时代的运营商红利早已不复存在,由数据衍生出的新产品、新业务、新商业模式,通过全面云化,运营商能够利用编排使能网络功能业务链,实现业务功能的自主选择和灵活部署,有效降低试错成本,大幅缩短业务开发的周期。

赋能大概有这么几种,一种是提供直接的帮助,你缺人送人缺钱送钱却技术送技术,甚至可以直接出手,比如俄罗斯对叙利亚,杨致远的雅虎对方面的阿里巴巴,也包括腾讯投资京东帮助摩拜,这种赋能数据简单粗暴,效果直接,但往往会造成自己难以脱身。

另外一种是授人以渔,帮你提高能力,比如美国培训叙利亚反对派,也比如蚂蚁金服催生了印度版支付宝,阿里巴巴在非洲培训电商等等。这样的赋能,不改变被赋能者面对消费者的界面,不改变生产关系,虽然赋能者的控制力会提高,但依然进可攻退可守,进退自如。

还有一种赋能是侧面支持,不给你资源也不培养你,而是让你的对手不得安宁,或者让他无法有更大资源拿出来对付朋友,比如美军在二战中开辟第二战场,八路军敌后武工队打击日本据点,腾讯微信封杀淘宝的链接推广。这样的赋能的作用是间接的,有时候作用很大,有时候作用就不大,需要看投入的力度与坚决支持的程度。

还有一种赋能,就是比较黑的了,自己的友军跟不上,就给对手挖坑,曝光他的问题或者通过谣言阻止对手创新发展。

赋能,只能是技术上或者流量上的,没有去中心化的概念。只要是赋能,必然附带某种利益,一定是以自己为中心的。不要说什么做慈善,企业对外赋能一定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说得再冠冕堂皇也都是商业价值。

不管怎样,去赋能的企业或者平台方,都必须有足够能力,自己本身就是中心力量。如果自己都不是中心,那还用什么赋能?由此来看,不管是阿里巴巴、腾讯,还是中国移动、华为,都是各自产业的核心力量,也是整个信息产业的几个重要的中心节点。

毫无疑问,腾讯的赋能是以微信的流量为中心的,阿里巴巴的赋能是以交易平台为中心的,两个没有本质的区别。所有被赋能的企业,都会逐渐变得离不开。

很多人说,阿里巴巴收购的企业多数都消失了,其实是误解。一是,这些公司成为了阿里巴巴的一部分,而阿里巴巴的高达5000亿美元的市值里面是有他们的部分的,可以算算他们值多少钱。二是,这种强赋能虽然公司独立的品牌被淡化,但其发展却有了大生态的依靠,会比较滋润的生存。

我们看几个例子。高德地图本来已经快被百度打死了,结果进入阿里之后经历几年时间完成了逆袭,如今已经是超级应用,虾米如果没有阿里体系里如今早就被腾讯音乐给灭了。更不要说,天弘基金在快倒闭的情况下被蚂蚁金服收购,仅仅凭一个余额宝就转身成了基金界的世界第一。相反,我们看到那些被腾讯赋能的企业,其实绝大多数都是非社交游戏的跨界产业,不管是美团快手58等等,实际上也都是以腾讯为中心的,至今还都限于苦战。

有些人看赋能效果,去看股价。说什么,只要被某某投资的企业都股价暴涨,这只是资本挣钱的套路而已,也是短期性的,对相关的企业发展其实没有任何价值。我们看到,这些年被腾讯力推的美团们,日子过得好吗?不仅未能在主业上一骑绝尘,还在几乎所有的边缘业务上不断寻找方向,连生存的问题都还没彻底解决。就连京东,在被腾讯投资和赋能之后,2016-2017年的增速都在下滑,已经低于比起体量大4倍以上的天猫,在这种情况下谈超越已经不太实际。

腾讯说,“微信要打造一个真正的去中心化系统,不会提供一个中心化的流量入口来给所有的公众平台方、第三方”。但是,这种也是说说而已,因为,事实上,微信早就是移动互联网的一个中心。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个中心,腾讯才有能力说赋能。

既然阿里巴巴和腾讯都想做基础设施,就不会存在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的问题。不信,你迷蒙再牛,微信分分钟就关掉公众号,变成一片乌云消散。因此来看,腾讯所说的所为去中心化,只是“去阿里化”而已。

作者 马继华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时代网立场。蓝时代 » 再谈赋能:没有一个赋能不是中心化之后的产物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