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搞互联网,总是在模仿、从来没超越?

2018年下半年的某一天,你,一个中国移动手机用户,正准备打一通电话。在通话等待期间,你的手机屏幕上会出现一段短视频,视频里的大熊猫憨态可掬。

这是中国移动近期对外发布的一个新成果:旗下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推出全球首款以大熊猫内容为主题的音、视频彩铃,视频彩铃业务会在全国31个省份陆续上线,预计2018年下半年实现大规模商用。

当然,如果不想自己的视频彩铃是大熊猫主题,你也可以自行录制,提交给咪咕审核,企业用户还可以定制公司的宣传短视频。

咪咕音乐副总经理袁敏表示,视频彩铃能够让用户呼叫等待的短短十数秒变得更加有趣,“这是一种全新的沟通方式”。

很快,有媒体解读称,互联网音乐下半场狼烟四起,咪咕音乐使出“视频彩铃”杀技,要冲出一条血路。

甚至有评论认为,这项新业务会搅动中国互联网音乐市场,是电信运营商拥抱互联网的一大突破。

真的是这样吗?

 

新瓶装老酒

在回答这个问题前,首先要理解视频彩铃的性质。

从技术角度而言,视频彩铃是基于4G VoLTE网络基础之上的一项业务,袁敏在咪咕音乐的媒体沟通会上清晰地阐述过,“中国移动的视频彩铃与手机应用层无关,这是中国移动网络承载的应用,而不是互联网层的业务,这是一种原生态的业务。”

也就是说,如果最严格来分类,它甚至不算互联网层面的应用

但站在通信行业发展角度,彩铃业务作为运营商重要营收来源之一,从“听的彩铃”到“看的彩铃”,是自然、合理的演进。

尤其是4G时代到来后,不只是中国移动,三大运营商都想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下有所突破,寻求新的增长空间和商业模式,基于运营商优势的移动网络资源生长出来的业务,显然是不错的选择。

通信行业分析师付亮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正如我们登陆网站会看广告,看电视开机有广告,网络电话播视频彩铃并没有不合理之处,这是彩铃“富媒体化”的表现。

咪咕音乐是咪咕文化公司旗下的五大基地之一,而咪咕文化又是中国移动试水互联网的子公司。有业内人士认为,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大热的今天,咪咕的定制视频彩铃迎合了当下大众对短视频喜好、对定制化、个性化产品的需求。

从目前初步公布的消息来看,这样一个看似紧跟互联网热点的业务,商业模式跟运营商传统的增值业务其实并没有太大区别,分别面向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按条审核、订购、收费。

“可圈可点的创新可能是打电话被动观看视频彩铃的用户,不需要缴纳流量费。”一位更极端的评论人士甚至认为,视频彩铃的推出,就像是在运营商传统业务上生硬嫁接了移动互联网,披着互联网的皮,做着运营商的事。

付亮告诉记者,或许老彩铃用户中部分人会需要视频彩铃,但要发展新的用户并不容易。“如今互联网应用十分丰富,用户更加挑剔,视频彩铃已难有无线音乐当年的市场。”他说。

 

雷声大雨点小

在视频彩铃之前,这些年来,三大电信运营商不断尝试拥抱互联网,没少在上面花心思和真金白银,但最后结果都不尽如人意。

2007年中国移动的飞信诞生之时,国内其他IM(即时通信)软件都未形成规模,飞信占据良好的发展先机。但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最终上位的反而是后来居上的微信。

2013年,中国电信选择与互联网基因显著的网易联合开发易信,想与微信、QQ争一争市场份额。但除了上线伊始有过小段爆发,此后一直不温不火,即使产品定位从即时通信转到视频社交,也没有再激起多大水花,到如今几乎被大多数人遗忘。

移动支付也是个不得不说的领域。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崛起让移动支付成为热点,阿里和腾讯等纷纷布局,运营商也希望分得一杯羹,大张旗鼓推出各自的支付业务。

可无论是中国电信的“翼支付”、中国联通的“沃支付”,还是中国移动的“和包”,至今也没能在支付宝和腾讯金融(微信支付和QQ钱包)的压制下翻身。

根据Analysys易观发布的《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7年第4季度》数据,2017年第4季度中国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377274.5亿元人民币,其中支付宝交易额约为20.47万亿元,以54.26%的市场份额居首位,腾讯金融约为14.39万亿元,份额38.15%,位居第二。

而根据三大运营商最新财报,中国移动手机支付业务“和包”2017年全年的交易额2.1万亿元,中国电信这一数字为1.6万亿元,联通此前则表态有望在2018年超过5000亿元。

三家运营商的网络支付业务与支付宝及腾讯金融的差距相当显著。

 

负重前行

运营商搞互联网,当真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通信行业专家宁宇曾以飞信为例做过分析:在运营商的体系里,飞信最开始被定位为“增值业务”,属于话音等主要产品和业务的附属品,用来对标中国联通、中国电信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劲敌。

不过即便让飞信作为一个独立的互联网业务发展,也未必能成功。运营商的管控模式给互联网业务带来很多发展阻力。

比如访问用户通讯录一事,飞信团队其实早于微信想到了这一点,但出于安全和客户服务方面的考虑,这个功能未能通过立项。直到很久以后,才成为标配,加载在飞信上。

互联网领域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市场机遇稍纵即逝,在飞信纠结于各种立项和报批审批流程的时候,微信已经一路高歌猛进,拿下了市场。

宁宇在文中写道,一位知名的互联网人士,曾在中国移动溜达过一圈,离职后评价:“以前有很多想法和思路,就是没钱,做不了,于是去了运营商,结果发现运营商里除了钱多,什么都没有。”

没有人尝试突破机制束缚寻找出路吗?当然有。

一位曾在中国移动任职的中层管理者透露,2012年中国移动在重庆物联网基地基础上组建了物联网公司。这家公司一开始奉行以产品为中心的生产制造模式,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公司方面意识到,必须抛掉原有的运营商基因和思维,转而多接触客户,以市场需求为核心进行生产制造。

但当他们尝试跟中国移动旗下各个专业机构以及总部各部分协调沟通时,碰了一鼻子灰,就算部分领导带头跟总部抗争也无果。

“有的问题是工作量实在过于巨大,有的问题则是前任负责人遗留,很多时候不做不会在考核上出错,做了反而出错。”前述通信业人士说。

类似的困局同样存在于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身上。可以说,无论是从基因、思维,还是企业管理、考核上,运营商有太多的问题一时半刻难以跨越。宁宇称之为,“负重前行的运营商”。

突破的希望

运营商的互联网转型还有突破希望吗?

有人指了指混改这条路。作为国资改革的一项重要部署,混改本身的积极意义毋庸置疑。但即使有顶层设计指引,也架不住运营商在迈步时走歪。

在国内的三大运营商中,中国联通是最早企业内部倡导互联网化并进行混改的,也是目前相对来说最像互联网公司的。在过去几年,中国联通不断创新,被业界一些人士认为是互联网开放程度和互联网融合程度最为突出的一家。

从业绩来看,联通的状况着实不够乐观。混改后中国联通与BATJ等互联网大佬积极合作,推出了“大王卡”、“小王卡”“蚂蚁宝卡”“小强卡”等一批不限流量产品,虽然找到了“内容”的来源,但却严重透支了用户的流量需求。

公开数据显示,截止到今年2月分,中国联通的流量收入在全行业中所占份额为17.81%,4G用户在全行业中所占份额为17.8%,这两个数据低于其总体移动用户份额(20.14%),更是远低于其新增用户份额(23.6%)。

通信行业分析师杜建民表示,各种“卡”让中国联通量收剪刀差不断加大,短期内更是难以更改这种“寅吃卯粮”过日子的经营模式。

“在用户×流量×单价=营收的模式下,中国联通未来靠用户和流量规模增长来提升的流量营收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他说。

宁宇认为,电信运营商的价值是完成通信设备的集成和运营,本质上并不是一个“以客户为中心”的产业,主要工作还是围绕产品,也就是通信能力来进行。

在他看来,运营商不同于互联网公司,做的是“慢生意”。时代在进步,运营商当然要与时俱进,多向互联网公司学习,但对于互联网公司的行为切不可简单模仿。

从这个角度延伸开,如果没有顶层架构的重大调整,运营商与其盲目跟风到处折腾,不如守好阵地,找到自己的核心能力,在此基础上判断真正适合拓展的领域。

作者 科技门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时代网立场。蓝时代 » 运营商搞互联网,总是在模仿、从来没超越?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