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何以做出自己的CPU:放弃猜疑、开放心态、艰苦研发

这几天,伴随着中兴遭美国制裁,“中国研发不出自己的CPU”之类的相关讨论引发各界热议,呜呼之声响彻四方,似乎我们的科技命脉被美国捏在手里,随时可能被人反制。

随后一篇《梁宁:一段关于国产芯片和操作系统的往事》的文章刷屏朋友圈,很多人似乎找到了我们芯片产业发展不足的原因:在巨头虎视之下,错误地采取了贸工技的发展策略,放弃了技工贸!

梁宁的文章声情并茂,调动了很多人的情绪甚至泪点,情绪释放过后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院士倪光南代表的“技工贸”才是我们应该走的道路,联想创始人柳传志所代表的“贸工技”显然拖累了科技创新发展的步伐。以致于,我们遇到了今天的局面:核心技术掌握在别人手里,发展受限。

在讨论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的围观群众和媒体总是选择性地遗忘或者忽视时代背景与边界条件,即何时可为、何时不可为,另外,简单地把柳传志当年的“贸工技”理解为只“贸”不“技”也有失偏颇。纵观中美主流科技创新企业,凡是能够跨越多个时代成长起来的巨头,大都经历了“贸”为“技”打基础、做储备的阶段。

当然,在社交网络无孔不入的今天,我们的受众更喜欢跟风散发情绪,被情绪左右行动,而选择性地忽视真相,因为独立思考,真的太累了!

最近梁宁的文章刷屏,我本不想对这种老生常谈的文章再谈(毕竟技工贸和贸工技的话题我们已经争论十几年了),但今天还是有朋友想听听我的看法。在我看来,在当时那种国情和国力基础下,包括联想、海尔、四川希望等在内的企业一开始就发力研发而忽略市场,很可能当时就死了。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的觉醒,不可能有后来的发力研发了。

中国要想真正意义上研发出具备独立知识产权的CPU乃至操作系统、无人汽车等等高科技产品,不是一两家企业努力所能达到的,而是在强盛的国家基础条件下,通过开放的心态、产业跨界融合,多企业、多机构进行联动协作,才有希望达成。

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在今天还讨论“技工贸”和“贸工技”的优缺点,进而由此展开一些无意义的争论。

关于这些论述,今天我从三个层面,来详细阐述下我的观点。

一步一个脚印 尊重经济发展客观规律

任何国家的经济发展都要经历特定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策略,用现在的“技工贸”,反驳那个时期的“贸工技”,本来就是鸡同鸭讲。

在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人民基本物资和生活都得不到保障。那个时候,中国主流民营企业的任务是创造价值的同时生存下去,给我们的社会和群众提供产品和服务。

经历过大跃进时期不切实际地发展,改革开放后,我们又重新提出了“实事求是”的理论,要求各方尊重经济发展客观规律,依据实际情况展开工作,切勿为了那些空中楼阁白白浪费人力和资源。

到了今天,中国GDP已经超过10万亿美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大国,多个领域开始呈现追赶的态势。但我们的核心技术仍然没有取得突破,这个时候关于中国的CPU和操作系统已经到了不得不重视、不得不尽早投入资源研发、不得不给予研发足够的产业支持的地步,所以我们看到从党中央的政策层面鼓励,到阿里巴巴、华为、联想、百度、腾讯等企业层面,都已经行动起来,相信不久的未来惊喜会呈现在我们面前。

无论如何,没有早期经济发展的基础,中国就没有今天重视科研的条件,这是经济学的基本逻辑。

切勿被情绪左右思考 切勿拿过去的眼光看今天的企业

在这一波讨论中,本来和联想没有任何关系,但因为“技工贸”的争议,联想又无辜躺枪了。客观的讲,现在的联想有自己的技术,并且很多领域让业界惊艳。只是从情感上我们更希望联想是一家没有技术的公司,要不然我们的情绪和不满去哪发泄呢?

在今天,批判联想不重视技术、批判淘宝是假货平台、批判腾讯做山寨,似乎成为了科技行业的一种政治正确。客观来说,lenovo作为PC龙头的科技消费公司,每年申请的专利多达几千项,全世界最快的500台计算机里,联想现在就有87台,全球第二,中国第一。但同时,近年来资本的不断发力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也让他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包括在智能硬件、VR等产品的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很多都可称为行业的共性问题,各家冷暖自知。如何破冰,以怎样的姿态迎接这一轮的技术革命,是这一程赛跑的关键,至于早已不再担任lenovo任何职务的柳传志,可以说,他那一阶段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2000年之后,柳传志做了另一个布局,就是通过投资撬动实业和科技发展,那之后诞生的联想控股旗下的几个投资公司,包括君联资本和联想之星,都投资了不少知名科技企业,细心的人也会发现,2000年左右,资本的力量在中国可是萌芽发展的时代,资本使得创新插上了翅膀。

过去十多年,阿里巴巴被打上了“技术不行”的标签,腾讯被打上了“山寨”的标签。所以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今天的阿里和腾讯的成功不是靠技术,而是来自其他方面的突破。

今天的阿里巴巴,也早已经不是早期那个卖货的大平台,而是依托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发展成了横跨电商、金融、物流、大数据、零售、文娱等等多个产业的第四方互联网服务平台,腾讯也亦然。总之,我们切勿被情绪左右思考,切勿拿过去的眼光看今天的企业。

少谈一些主义和理念 多谈一些实践

中国为什么出不了自己能用的CPU和操作系统,互相指责、推卸责任、找历史原因、抱怨没意义,关键还在于现阶段我们应该做什么。着眼现在,开放心态,下决心研发,比什么都重要。

我之前就说过,做CPU等高精端产品,急不得。从商业模式创新到技术创新,是中国产业互联网发展必须要经历的过程。但这一定需要长期的投入和时间的孕育,才能出来结果。当年半导体技术出现时,没有人意识到这项看起来高大上的技术到底能给人类带来何种改变,很多人对半导体的价值嗤之以鼻,但此后经过多年发展,今天不管从我们使用的手机、电视乃至今天各大巨头开展的无人驾驶等都会用到半导体技术。那么,阿里巴巴的达摩院何时能研发出类似“半导体”这样的全新物种呢,这些都充满了无限的期待。

BAT也好,华为、联想也罢,应该站在全局的高度,代表中国冲击全球创新的制高点,建立一批属于我们的规则体系,不断试错,不断投入,研发出来全新的就像当年“二极管”一样的革命性新物种,也让全球其他国家追在我们后面跑一跑。现在,随着量子计算云平台等项目地不断推出,我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一定能造出来全新的“东西”,并且应用到我们的生产、生活中去,最早创造可见的价值!

关于中国造不出自己的CPU和操作系统,还有一种观点认为是中国人不行,这种观点显然站不住脚,因为微软、高通和英特尔等企业有很多工程师、高管都是华人,华人早已经深入地参与到高端产品的研发中来。

总之一句话,不是我们中国人不行,而是我们机制不行。在我看来,容错的市场和政策环境,敢于为试错兜底的资本和企业,勇于改错的创新者,是中国研发出自己的CPU和操作系统的关键所在。显然,我们的国家正在构建这样的机制,从政策高度到民间资本,从学科实验到市场环境,都已经为中国的自主芯片准备好了基础,一切的结果出炉只是时间问题。

作者 丁道师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时代网立场。蓝时代 » 中国何以做出自己的CPU:放弃猜疑、开放心态、艰苦研发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