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而不立,美团打车真要凉凉了?

美团打车经上海一战之后,很久没有消息了,那些其他城市已经下载了美团打车APP“嗷嗷待补”的用户们估计已经心凉了,都想给美团送上一首《凉凉》了!

6月25日,美团点评正式在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从招股书披露的内容看,美团打车着实要凉凉了。目前各路媒体对美团招股书的内容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两点:

1、亏损!2017年究竟美团点评亏了190亿,还是28亿?

2、营收构成:在2017年中,美团点评的餐饮外卖业务营收占比62%,到店、酒店及旅游营收占比32%,新业务及其他部分的收入占比较少,仅为6%。

招股书非常清楚的显示,美团点评营收高速增长,但也在持续亏损。2017年“经调整亏损净额28.5亿”,这个数字反应营收状况更准确。我认为非财务人员应该解读这个数字。我非常反对某些媒体将“巨亏190亿”这样的字眼写进文章标题当中的,典型的标题党,不专业,不严谨,哗众取宠。

美团的营收构成中没有具体披露美团打车对营收的贡献,只是在新业务中提到一下。

新业务及其他部分营收占比6%,收入主要来源于基于云计算的ERP系统、整合支付服务、供商家使用的供应链方案、中小商家融资服务、本地交通服务等。

往往一带而过的内容要划重点!显而易见,新业务中的本地交通服务就是指的美团打车,确切的说是网约车业务。至少说明美团打车在美团点评2017年营收中最多也就是有一点点存在感。

招股书中另一段话也对“网约车”业务一带而过:

我们有成功拓展并成为引领新服务品类的往绩,例如即时配送及到店餐饮、酒店及旅游服务。然而,我们无法保证该增长动力未来能够保持。例如,我们最近进入的网约车、共享单车及零售食品杂货店市场,新服务品类的扩展会涉及新的风险和挑战。我们对该等服务的熟悉程度以及相关用户数据的不足可能使我们更难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消费者需求及偏好。我们亦面对可能无法吸引足够可提供优质服务商家的风险。此外,我们决定进军的任何服务品类可能已有一名或多名现有市场领导者。这些公司可通过利用开展业务的经验以及更深入的数据洞察力及更强的消费者及商家品牌认知度,比我们更有效的进行竞争。

这段话我认为非常诚恳的说明了美团打车目前的困境,归纳以下几点:

1、以往的美团点评强悍的能够做到“老大”的拓展能力在网约车这个服务垂类力不从心,行业门槛很高。

2、美团打车对网约车行业不太了解,现有入口的流量不足,用户需求把握不太准,很难搞定消费群。

3、美团打车在C2C模式网约车的供给侧也有麻烦,找到并稳定足够多的合格司机和私家车有难度。

4、网约车领域已经有了市场领导者,各方面都比美团打车强,更有战斗力,竞争压力太大。

能有如此深刻的认识,美团打车很久没有消息就很正常了。但是“没有消息就是好消息”显然对此时的美团是不适用的,最近美团点评高级副总裁王慧文还是发出了美团打车的消息。我认真的读完了,基本就是避实就虚的讲了很多官话,然后指向一个结论,“外界干涉”是美团打车放慢开城脚步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什么会有“外界干涉”不清楚吗?

如果是正常的市场竞争,“外界干涉”就是不合理的,甚至是不合法的,反之亦然,“外界干涉”如果是合理合法的,那么肯定是企业的市场竞争策略有问题,才会被干涉。美团打车在上海一战就是这种情况,被约谈,被处罚,被整改,都是“外界干涉”,作为企业真的无辜吗?

明显为了竞争而竞争的策略,明显的扰乱了市场秩序,不被叫停才怪!如果这样的模式能够在其他城市被允许,那是城市管理者的失职。美团打车不改变就不会有发展,所以那些渴望“补贴”再来一波的用户们和司机师傅们,可以给自己送一首《凉凉》了。

城市管理水平越好的地方,越不会允许美团打车像在上海那样进入市场。其他城市美团打车还不愿意去,至少在美团IPO之前,投资人不关注的城市是万万不会去的。美团点评目前的所有策略“to VC”还是“to C”?都懂的。

明明是美团打车在上海“Zuo”的结果,让开城的节奏放缓了,要下调网约车业务对于美团IPO估值贡献的预期,甩锅给“外界干涉”合适吗?法律法规对所有市场竞争参与者都是一样的,不可能只针对美团打车产生“外界干涉”的作用。

网约车市场能有今天的体量,能展现出创新发展的趋势,能被有关部门逐步接受并逐渐纳入有效的管理,成为城市交通系统的一部分,能成为被广泛认可的出行方式之一,是全体早期网约车厂商与有关部门共同创新实践的结果,有滴滴出行、易到用车、曾经的Uber、神州专车、嘀嗒出行等等,怎么数都数不到美团打车。当前面无数个网约车厂商在创新的竞争中走入城市管理的“灰色地带”的时候,美团一直就没有进入网约车市场,对各项法律法规的出台没有正向的贡献。

美团打车正式进入市场,所谓的“战上海”,表面上貌似“天下苦滴滴久矣”,美团打车是来解救万民与水火之中,其实就是资本驱动来摘果子的角色,因为“吃相难看”被叫停。这样的“吃相”哪个城市会接受呢?这才是美团打车至今没有再开城的主要原因。

“破而不立”的美团打车迟早要凉凉!

美团打车将滴滴出行作为对标对象,战术正确远不能覆盖其战略错误。为了IPO成功,就注定美团要成为一个快公司,要市场拓展快,要融资快,总之都需要快起来!而网约车市场目前需要快公司吗?或者说,还有快公司立足的可能吗?

我认为没有快公司进入网约车市场的必要,因为网约车概念已经成熟了,其价值已经是相对固化了,是适合相对的大公司,滴滴出行这样的独角兽公司。相对的慢公司,神州优车、首汽约车这样的B2C模式重资产公司。还有嘀嗒出行这样的公司,在网约车的合乘领域嘀嗒出行也是不折不扣的独角兽公司。还有一些在网约车和传统汽车租赁行业边缘地带做创新应用的公司,途歌这样的创业公司。这些公司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不是快公司,或者都过了快公司的阶段了。

滴滴出行已经能够核算出来盈利的边际在哪里了,这样的公司是可以稳步发展的,其最大的风险已经不是来自友商竞争,而是这个行业的制度化建设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整个行业的发展,因为其体量规模最大,行业能够健康发展其是最大受益者,所以其有足够的动力去为行业发展做贡献,甚至是勇当“背锅侠”。

有这么一个“大个”公司在前面不断的探路,其中不可避免的“踩线”,甚至是“踩雷”,不断的明确很多边界,让网约车的行业的“灰色地带”越来越少,显然是好事,其他友商在这个过程中都是会受益的,这就是一个“立”的行业发展阶段。

网约车绝对是刚需,而且目前的在城市出行的渗透率还很低,远没有到“垄断”的状态,反垄断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忽悠不明真相的吃瓜群众的说辞。美团打车登陆上海时,在媒体中出现了“反滴滴联盟”的说辞,更是无稽之谈,谁也不会去欢迎一个“搅局者”加入的。美团打车公然对标滴滴出行是为了给美团估值做贡献的,打破了原有的竞争格局,但是没有丝毫的建设性,没有“立”出任何东西,这种“破而不立”的做法迟早要凉凉。

美团进军出行领域是战略发展需要,但以“to VC”为目的进入网约车市场是战略错误,不仅仅是来晚了,而是就不该抱着这样的目的来。以“to C”为目的来,什么时候都可以,中国这么大,二三四线城市去做下沉,绝对有空间,有时间去“打磨好产品”,做好“用户体验”,建立自己的“护城河”。这样的成功例子其实就在美团打车的身边,共享单车领域,哈罗单车不就是这么干的吗?小黄车,小红车,小蓝车在一线城市“to VC”的战局中打到一地鸡毛的时候,哈罗单车如今开始上位了,滴滴版的小蓝车也逐渐回归城市当中了。

美团打车就算“to C”的口号喊的再响亮,身体总是诚实的,就要死磕“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给“VC”们看!装睡的人叫不醒。但是从招股书中的描述,美团点评其实已经醒了,竞争对手锁定为,阿里系和携程,没提滴滴出行。是不是可以解读为已经放弃了对标滴滴出行的竞争策略呢?

美团打车如果想不彻底凉凉,就需要考虑很多事情,不妨等到IPO成功之后,可以专心的去做“to C”的时候,再去踏踏实实的拓展用户真正需要的服务,不要一直觊觎别人的盘子。如今凉凉了也不算坏事。

那么问题来了!美团点评能够顺利IPO吗?比小米如何?小米估值从春节期间2000亿美元到现在539~697亿美元区间,那么期望值在600亿的美团,最终会打到几折呢?300~400亿?

作者  王可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时代网立场。蓝时代 » 破而不立,美团打车真要凉凉了?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