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伤太多的新氧,会不会是下一个“破发”的如涵?

4月9日,新氧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招股说明书,拟赴纳斯达克上市。不出意外,“互联网医美第一股”的称号或将落到新氧的头上。然而不得不说的是,新氧IPO在即,但从多个维度来看却又不禁让人联想到另一家同样以女性经济为立足点的“网红电商第一股”如涵。面对一些列的问题与质疑,例如流量成本、营销费用越来越高,过分依赖张大奕等头部网红等等,但如涵毅然决然的上市,这与如今的新氧有着太多相似的地方。如涵上市的破发,也不禁让人联想起,新氧是否也将重蹈覆辙呢?从多个维度来看,这一猜测似乎有可能。

资金压力驱动:迫于资本寒冬下的不得已而为之?

为什么要上市?

在消费升级浪潮的滋养下,医美产业未来发展前景自不用多说,未来仍有极高的上升空间,作为行业目前头牌的新氧却选择上市,而不是等自己变得更值钱,这背后额原因也值得我们推敲。

就整个行业发展情况来看,新氧是首个实现规模化盈利的互联网医美平台,在过去9个季度还实现了连续的营收同比与环比增长。2019年一季度的总营收相当于2017年同期的约7.3倍。

因而此次新氧选择美股申请上市与盈利与否无太大关系,而在互联网江湖 ( ID:VIPIT1 ) 团队看来,基于未来资金压力或许才是驱动新氧上市的关键所在。

近两年来谈到任何产业都绕不开的话题就是资本寒冬,经济进入普遍性衰退的周期本身也是一个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抗周期性弱的行业开始逐步向抗周期性强的行业蔓延。

从产业发展的通用规律来看,医美市场遭受资本寒冬也是不可避免的。随着行业回归理性,泡沫破碎,不靠谱的创投人离开,追热度的创业者淘汰,对于它们而言绝对是寒冬,资本也是逐渐向头部群体聚拢。

或许有人会说,新氧是行业的头部,不会因此烦恼,但据有关资料显示,新氧此前已经进行过 6 轮融资,而在去年 9 月也完成了最新一轮 7000 万美元的 E 轮融资,看似不差钱,但考虑到已经进行到 E 轮了,在资本寒冬、裁员潮盛行的当下。接下来能否还能不断拿到投资需要创始团队仔细思考一番了。

在过去许多行业发展的印象中,早期融资的投资投资方多为 VC,但到了 E 轮,则呈现出不同的情况。由于 E 轮企业数量少、轮次靠后、金额较大,VC 逐渐退场,资金雄厚的 PE、产业投资方等开始 " 搭台唱戏 "。

从早期投资人和创始团队的角度来看,多轮融资过程中创始人的股权不可避免会被稀释,很可能让创始团队在上市后逐渐失去对企业的控制权,摩拜创始人的前车之鉴也是很多创始人不愿看到的。而且越往后,早期投资人的利益能否得到保证,新氧团队在拿投资时关于上市有没有什么协议,这些都是可能促使新氧上市的因素。

从竞争的角度来看,正如我们刚刚提到的,资本流入行业头部,可目前医美行业并不是新氧一家独大的局面。去年七月医美 O2O 平台更美已完成 5000 万美元 D1 轮融资;联合丽格集团完成 C 轮融资;去年 6 月,美呗宣布完成 1 亿元 B 轮融资。不同于新氧的 E 轮融资,这些玩家相对轮次靠前一些,很多新氧要考虑的投资问题它们还不需要。

而在接下来自身造血能力不强,行业处于增量市场的情况下,资本的输血显得极为关键,因此上市,或许成为新氧应对未来潜在风险的一种策略。然而,上市成功,新氧真的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吗?

负面缠身,纠纷不断:“带病”上市的选择真的合适?

新氧的发展离不开医美大环境的赋能以及社区在获客上的突破,但在如今整体资本呈现出颓势的寒冬期,上市真的是最佳选择吗?对于新氧而言,眼下的上市时间点的选择或许真的有待商榷,因为的确有一些因素会影响它的估值。

首先是商标方面的问题,今年3月7日,绿色时光向法院发起诉讼,针对新氧公司在过去几年未经其许可,旗下新氧APP侵权使用“新氧”第9类商标的行为,要求新氧公司立即停止使用“新氧”商标。该案件已被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受理。

其实早在2017年,绿色时光曾向App Store申请下架新氧公司旗下的“新氧-美容微整形”APP。苹果应用商店经调查评定后,在同年11月29日对这款APP执行了下架处理。虽说已恢复上架,但Apple Store表示也在等待法律的裁决

而新氧公司发表声明宣称,“新氧”商标遭到恶意抢注,且争议商标不涉及新氧公司的核心业务,更不影响新氧公司的未来上市。

从目前来看,这起商标侵权案似乎并没有影响其上市的步伐,然而在上市之后,这种涉嫌知识产权的诉讼案很有可能会对新氧上市之后的股价产生极大的影响。

其次,据有关资料显示,新氧科技还曾涉及多项纠纷,在中国裁判文书网站,可以搜索到很多有关于新氧公司涉嫌肖像侵权的诉讼文件,搜索条目达31条。天眼查显示,其法律诉讼高达24起。包括李小璐、黄渤、黄奕在内的多位公众人物都曾因肖像权纠纷将其诉至法庭。作为中间对接平台的新氧科技,中间是否履行职责以及如何划分责任尚不可知。除此之外,新氧另外还有三起涉及生命权健康权的纠纷。

除此之外,安全问题也是新氧需要注意的问题。何为医美?指的是医疗美容,依然涉及医疗就要更加严谨认真一些。然而去年有媒体报道称,不具备美容资质的无证场所,在新氧App上却被官方打上了认证标志,称拥有医疗执业许可和品牌认证,有消费者由于对新氧信任却也因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这也不禁让人对其审核的严谨性、平台信息的真实性产生一定的怀疑。

近段时间,随着新氧高调而又欢快的迈着IPP的步子,其之前许多报道也被逐渐挖掘出来。近日就有媒体报道称,曾有媒体报道新氧科技花费大量资金刷单引流。如果这个属实的话,那么新氧科技现在公布的财务数据就相应会存在问题。而这一点或许会对其IPO产生一定的影响。

最后是来自于新氧自身管理的问题,有媒体报道,多方机构投诉新氧平台BD贪污无下限,利用职权私开诊所导流牟利,向机构敲诈钱财。还有媒体报道称,业内人士表示,新氧的BD是各家平台中权利最大的,也因此滋生了很多问题。堡垒总是从自身瓦解的,这一点也值得新氧仔细考虑一下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对于新氧而言,上市是动力更是压力,如果时不时的曝出这些负面传闻,股价成了过山车,恐怕心理素质再好投资人也受不了这份刺激刺激。对于新氧而言,带着这么多质疑踏上IPO的路,或许并不是明智的选择。

营收增速放缓,营销费用过高:商业模式自带“系统BUG”?

医美产业本身是个新事物,目前行业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标准化,包括新氧在内,许多头部医美公司的商业模式都存在改良的地方,这一点从新氧的营收增速以及营销费用方面也可以推测端倪。

据有关资料显示,2017年新氧营收同比增速为428%,2018年的营收增速大幅下滑至138%。增速的下滑,不免让人对新氧商业模式是否具备可持续性产生一定的质疑,毕竟营收增速有起伏正常,但起伏变化较大就该思考一下里面的问题了。

除此之外,2018年,新氧的年度营销费用高达3.06亿,占公司收入的一半。不得不说,新氧在广告方面真的有些投入高了。当一家企业的增长需要靠大量的广告去拉动,以营销导向性为主导这说明企业的模式有待进一步商榷,如今二手车电商领域的瓜子、人人、优信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由此可见,赴美IPO的新氧,或许自身模式以及经营方式存在“系统BUG”,这些问题可能阻碍不了其IPO,但对其今后的发展可能存在较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对于医美行业而言,其实行业自身也带有“系统BUG”.

医美行业本身就有医疗的属性,且本身整形就不是一个百分百成功或者满意的服务,这类行业本身就自带的风险性对于企业发展而言就是一个难以根除的BUG,就好比去年的美年大健康无证上岗事件的致命影响一般,有关医疗健康的时间很容易一次性把用户的安全性阀值降到最低。

如今的医美黑诊所众多,问题医美事件也总是不绝入耳,一旦有比较严重的医美事故,在红旗原则下,做为平台方的新氧们往往难辞其咎。

而且对于上市企业而言,如果发生类似的事情总是会被无限放大,因为对于上市企业而言,对重大事项必须进行披露,即使是在不了解真实情况下也要如实披露情。这种信息披露对于任何一个企业都是一次严重的考验,其中蕴藏着许多的商业红线,一旦处理不慎,可能迎来的就是故事的崩盘。

所以对于新氧而言,虽然看似招股书中的形式一片大好,但在普遍的资本寒冬以及医美领域以及自身可能存在“系统BUG”下,上市之路必须要无比谨慎。对于新氧而言,上市其实更像是一把双刃剑,第一股的同时也意味着置身于行业风向标的首位,一旦真的陷入负面漩涡,也将会是第一个被冲击的目标。而且自身许多问题的曝出或许也很难让人对其未来的股价抱有乐观的态度。

一个人,整的再美,但一些先天性的瑕疵存在注定影响美观;而让人变美的新氧,招股书写得再美,许多问题如果不加以重视,那么它们或许将成为未来影响股价的巨大隐患。

作者 刘志刚  来源:互联网江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时代网立场。蓝时代 » 硬伤太多的新氧,会不会是下一个“破发”的如涵?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