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互联的灵鹫山,取经的华为

科技动态总是浮光掠影般飘过,有时候只有在回忆中,我们才能发现所经历的变化全貌。

比如说,我们回忆一下近几年的科技热点,会发现大量线索最终都收束到了人机交互这件事中。无论是AI技术的崛起、5G商用的到来、IoT硬件用户的日益增长,还是中美之间的种种科技波澜,似乎最终都会把压力释放到软件操作系统和人机交互能力上。

我们见证过鼠标键盘和Windows的一统江湖,也经历了移动终端和IOS、安卓的崛起。而在移动终端走入5G时代,IoT设备持续升级的今天,行业内外似乎又一次嗅到了山雨欲来的味道。

而在这场软件交互迭代的大潮里,华为的角色和路线尤其受到关注。这无疑因为实体清单事件之后关于操作系统的种种纷争,同时也来自华为在消费者终端层面,给出了中外众多厂商中,差异化最明显的商业战略和技术路径。

商业层面,也就是近两年开始为大众所知的华为智慧全场景1+8+N布局;而在技术层面,最突出的则是华为从去年开发者大会的鸿蒙和EMUI10,以及最新的EMUI 10.01,用以构筑核心差异化的分布式技术理念。

分布式,这个技术词汇在今天听来依旧有些遥远和陌生。但如果我们拆开它的内核,却会发现这条技术路线从诞生、确立到公布,以及终极的技术愿景,都充斥着浓郁的现实观察和用户情怀。

我们都知道万物互联时代最终会来,但谁也无法肯定它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到来。我们是等着它成真,还是用双手将它带来?整理华为和EMUI的故事时,我突然发现竟有几分西天取经的神韵。

IoT那座灵鹫山

我们先整理一下这个故事的大背景。

事实上,历史上每一次软件操作的更新,都与硬件能力的溢出息息相关。当计算和存储能力可以被集成在微型计算机里,PC操作系统和交互方式应运而生;当移动处理器与无线网络达成一定标准,移动端的APP模式与操作系统随之诞生。

如今我们之所以越来越重视软件操作系统的创新,原因在于硬件能力又一次发生了溢出,而且情况比历史上更加复杂。之所以行业内外普遍笃信下一个时代是物联网时代,并不是因为有某种手机、PC之外的名叫物联网的硬件将要崛起。而是我们身边硬件在不可逆地越来越多,而且它们各自都具有联接网络、本地计算、本地存储和人机交互的能力——每一个硬件都是IoT硬件。IoT无所不在,这是幸福的未来,同时也是一场考验。

智能手表、TWS耳机、平板电脑、电子墨水阅读器、游戏机,以及电视、PC、手机、各种家用智能设备。我们已经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列出来一份身边硬件的漫长清单。同时我们还在添置各种关于孩子教育、着眼于老人健康,或者用于专业化工作的硬件。

这个趋势发展下去,结果就是硬件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操作越来越复杂,数据存储更加杂乱,每个硬件被深入打开的机会越来越少,硬件之间的界限也在带来更多不便。而就像历史上每一次硬件能力溢出一样,硬件的趋势不可逆,那么带来的问题要交给软件去解决。

如果说,触碰和APP模式带来了移动终端时代“单硬件,多功能”的变革;那么IoT时代,我们需要的或许是多硬件的能力集成。能不能把生活中的各种硬件整合为一个整体,至少打通硬件之间的能力界限呢?

早在2016年5月,华为负责基础软件的团队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那时候没有美国带来的种种麻烦,也没有如今火爆的IoT市场。但是穿越这几年时间,技术与产品的逻辑是一脉相承的。就像玄奘法师决定西行求取真经的时候,他不知道这一路是坦途还是九九八十一难,但他眼里有些东西是明确的。

金箍棒和七十二变

四年前华为在思考智能手机未来的下一跳是什么的时候,就逐渐明确设备间的互助协作将是其重要的发展方向,而分布式技术就是基于这个方向应运而生。经过内部漫长的研判与消化,最终华为默默将其设置成解决打破硬件之间限制难题的答案,也是华为面向后移动时代的软件路线基础。

去年8月9号,华为消费者业务软件部总裁王成录博士,在华为开发者大会上公布了EMUI10,这个版本的EMUI最特殊的一点在于它正式对外展露了华为的分布式技术。分布式一登场就成为EMUI10的核心部分,也让这种技术毫无停留在PPT里的时间,就让登场就走到了用户的聚光灯下。

王成录博士在当时说,这是打开IoT世界的一把钥匙。

熟悉计算机的朋友应该对“分布式”的概念并不陌生。分布式是相对于传统计算机的集中式而言,也就是将硬件能力或软件组件分布在不同的网络计算机上,并且通过集合的方式共同对外提供服务,多台计算机共享统一的硬件池和软件系统。这样做的优点是,可以更有针对性、低成本的处理弹性任务和并发式访问,增强计算系统的可伸缩性。其实,分布式并不是单一的技术,而是一种技术方法与技术逻辑。而且它早已来到了你的身边,比如很多网吧就是典型的分布式计算机群。

但是在华为之前,从来没有哪家公司考虑将分布式的理念,带入到不同的消费硬件中。想想也知道,手机和PC、耳机、手表之间的区别何止千万,感觉根本没有搭建分布式的通道。而正因为看上去不可能,分布式技术变成了华为在软件操作领域震惊行业内外的一记金箍棒。

在华为的判断里,随着无线网络环境不断优化,数据质量传输的效率一定会进一步增长。借助这个基础条件的改变,华为可以将不同品类硬件之间,通过多种硬件虚拟化技术进行打通,组成一个全新的“物理设备”。用户最终可以在某个特定场景,呼唤手机、PC、穿戴设备等等硬件,在同一时刻提供组合服务。就像手机里摄像头、处理器、屏幕可以同时工作一样,不同设备也可以变成同一部“手机”,只是它们物理上彼此分离而已。

其实我们看看所有科幻电影和科技公司的宣传片,描绘的未来都是统一的:人类可以用手表、汽车,甚至眼镜来打电话;说句话可以远程指挥冰箱或者打印机;空调可以根据人类体温调节冷热;智能系统能实时检测和体系用户的健康状况。

然而与科幻电影和科技宣传片不同的是,华为决定真的尝试打造这样的未来。当然理想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首要任务是华为要做好各项基础软件工作,让多设备的人机交互真的发生“七十二变”。为此,华为在软件领域探索了分布式软总线技术、硬件虚拟化技术,尤其是海量硬件能力模块的解耦,以及不同硬件编程语言的打通,让华为筑起了分布式技术的地基。

当基础已经具备,华为关于软件未来的判断,也就从EMUI10的马蹄声中,踏上了漫漫取经路。

取经之路

大众会好奇的下一个问题,是华为的这场宏大远航,到底是一个长期愿景,还是朝夕力争的产业现实。

相信这个问题只能用实际行动来解答。在EMUI10中,用户已经见到了跨终端的交互能力。比如在手机通话的同时,使用无人机的摄像头功能;比如将华为手机上的文件,通过“一碰传”功能在电脑上进行修改。

以EMUI10作为基础坐标,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华为P40系列公布的EMUI 10.1版本上,分布式技术有了非常大的提升。从产业视角上看,重点在于时隔半年的提升速率,证明了分布式技术已经成为华为在软件系统中的升级主线,并且展现出了可观的创新幅度。

在 EMUI 10.1的分布式技术中,有以下几项具体升级:

华为手机、智慧屏、PC之间实现畅连功能,这背后实际上是分布式系统的应用。

手机和PC之间的办公协同升级。在EMUI10的基础上,新的办公协同首次实现了分布式文件协同和分布式数据库的商用,打通了数据在多设备之间的流动。比如基于分布式图库,用户可以在同一个设备中查看不同设备中的图片,避免了找图片传图片的麻烦。

备受瞩目的HiCar到来。在华为的分布式体系中,可以将车机直接与手机通过硬件虚拟化相联,既保留了车机的差异化能力构建,同时也让手机与车机间实现了无缝切换,从另一种角度推进了车机的标准化统一。

可以说, 从EMUI10 到EMUI 10.1完成了从分布式系统的基础,到分布式文件、分布式数据的关键能力演进。不仅直接在软件层面增强了华为全场景设备的体验竞争力,同时也清晰展示了关于“分布式”这件事,华为到底在怎么做,未来会做到什么程度。

几时回长安?

眺望万物互联的未来,我们会有两件事非常好奇:一是到底什么时候能体验到畅想中的那种多硬件协同服务,处处充满智能的体验;二是消费者什么时候愿意为新的IoT交互方式埋单,造就像智能手机时代那样壮观的消费市场?

关于未来,华为希望接下来的剧情是这样的:

· 给开发者无穷多的想象力

分布式技术的未来在于生态,这跟华为今天在打造的HMS体系需求不谋而合。无论你说这是华为的远见还是不得已而为之,但目前情况确实是软件重新定义生态的战略契机正在打开。只有抓住这个技术变迁的机遇,华为才能走向消费终端真正的胜利。

为此,华为已经基于分布式技术,构建了完整的开发者赋能体系,力争让更多开发者基于分布式技术创造全新的软硬件体系。华为将分布式系统生态开放分为南向和北向。

南向是利用华为分布式技术以及相关SDK,完成与华为生态互通互联的硬件厂商。华为会尽量将适配能力解耦到所有可能的硬件模块。这样各种硬件在接入华为的分布式体系中时,都可以找到自身硬件全新的价值,通过分布式能力的合纵连横, 来获得用户价值的无成本提升。北向则是利用分布式技术完成APP开发的应用开发者。分布式技术解决的多硬件问题,打破了过去20年移动产业基础的开发规律和产业逻辑,自然也就带给开发者以巨大的创新机会。用软件开发去重新定义产品和能力,相信这是目前同质化严重的应用开发中,从业者最喜欢获取的机遇。

· 用户在一个偶遇后,感觉爱上了

毫无疑问,分布式技术的最终落脚点还在用户。毕竟分布式技术要融合多设备、多场景来体现价值,而具体到每位用户的设备构成和场景需求都是不同的。而且相比于外观和性能经验的硬件,软件能力先天具有一定的滞后性,需要用户去体验和认同,甚至在前期度过一定的磨合期,才能真正认同它的价值。

面对这个问题,华为的契机在于分布式生态和应用,能够解决生活中切实的问题。比如手机和智慧屏之间的一次通话;某次办公中紧急情况下手机和PC的联动;穿戴硬件和手机合作,发现了亲人的某个健康问题;家庭IoT产品和监控设备,从某次意外中保护了孩子。这些瞬间会积少成多,在某个不经然的瞬间与用户相遇。那时起一位用户就会习惯甚至爱上分布式的世界,并且化身一款分布式口碑传播器。

而就目前来看,畅连等功能的用户增长非常快,手机和智慧屏之间的互动,改变了很多家庭对于客厅设备的定义和需求。王成录博士认为一到两年间,软件带来的改变就会显现出来。

毫无疑问,对于分布式技术解决多设备难题这件事,华为踏出了一步面向无人区的探索。而且在踏出之后的半年,华为没有慢慢试探,而是一路跑了过去。当然,这样的行为与来自大洋对面的压力息息相关,与华为面临的与安卓体系脱钩,构建HMS生态的紧急任务息息相关。但是也该承认,IoT时代是最符合技术逻辑发展的下一个产业周期,业内却并没有公司去大踏步探索和构建这个未来。华为的取经路,或许有不得已的成分,但也有内在的判断和洞察,有高悬在远方的未来。

那句有点中二的老话说——有些事总要有人做的。

为了让分布式系统成真,华为基础软件团队做的第一件事,是历经多年,全貌将整个系统解构成数千个模块,保证了不同IoT设备拥有可沟通的分布式统一语言。那些年里,做这些工作的人回到家中,应该想的并不是“实体名单”,而是会最终编制出一个怎样的未知世界。

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残忍,只有闯到未知中,才能有那一丝丝生存权。

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美好,让我们有机会去未知的世界里看看。

如是我闻,路在脚下。

作者 脑极体

写让你脑洞大开且能看懂的人工智能、流媒体、海外科技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时代网立场。蓝时代 » 万物互联的灵鹫山,取经的华为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