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最好的技术,只有最适合自己的技术组合。这句话早已被印证为是产业界的真理。
但如果让老年人换掉手里的2G手机,家长们更换孩子的电子手表,甚至让共享单车厂商将遍布全球的单车都升级换代,你会不会觉得,想要将通信手段拔高一个level,难度实在太大了?
偏偏这件事,正在2G(包括3G)向4G/5G转换的历史阶段中发生了。
如何让各行各业完成一次平滑而不伤筋动骨的网络迁移,就需要在众多单体技术之间排兵布阵的智慧了。而后浪Cat 1接棒2G出道的故事,则成为这个夏天不容忽视的话题。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2G网络英雄落幕
科技弄潮儿们可能难以想象,竟然还有人用着只能发短信、打电话的2G网络。然而,工信部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全国在网的2G用户为2.73亿户,总量依然惊人。
从1995年至今,2G网络已经用长达25年的时间,带领人们告别座机、大哥大,走进了移动时代。打电话、发短信,偶尔还能上一下WAP网页,想必是不少80、90后的少年回忆。
正如诺基亚、摩托罗拉被苹果、三星们打败一样,GSM和GPRS为主的2G网络也逐渐被3G、4G所淘汰,在方兴未艾的5G面前,更是被秒成了渣渣。
但退出了智能消费终端市场的2G通信,却依然支撑着我们周围各种各样的物联网设备。
比如儿童手表里的定位和语音对讲功能,就是由2G网络承载的;各种共享单车的LBS定位和运营,也需要借助2G网络将数据传给服务器;一些联网功能的设备,如电表、POS机等,也在很长时间内借助2G低速网络来完成。
不难发现,这些应用的共同特点是:
1.数据传输量小。
诸如定位、刷卡等功能,由于与服务器之间的交互数据单一,上传个定位信息,下发一个开锁指令,数据量连1K都不到,2G网络也完全可以满足需求。
2.场景容错率高。
订单量小的POS机、定位精度百米级别就够用的设备,这些场景都对网络时延、带宽要求也并不苛刻,这种极高的应用包容度也决定了产业对2G网络的友好程度。要是5G网络环境下游戏卡顿一秒,运营商绝对会被用户骂成筛子。
3.部署性价比高。
一方面,2G网络基站规模大,只要有2G手机信号的地方就可以将其部署在物联网上,远远超过了WiFi、蓝牙等无线解决方案的稳定性和覆盖率。而且在成本上也优势明显,一个2G模块只要20-30块,而3G和4G模块至少要100多,通信资费也更加便宜。综合在一起考虑,2G自然更受工业、电力、制造等等需要大批量部署物联网设备的企业欢迎了。
所以在移动的户外物联网产品中,2G网络可以说是撑起了半壁江山。
既然2G这么好,为什么还要强行让它退役呢?套用诺基亚的一句话总结,2G什么也没做错,只是输给了时代。
后浪翻涌的几个条件
要不要放弃2G,运营商们心里自然有一本账。
毕竟,关闭2G网络也是有成本的,除了现有物联网和个人用户无法再继续付费之外,拆除老旧设备也是需要投入的,比如联通就从2018年开始投入了数百万元来搞“拆迁”。
潜在收入:不仅国内运营商开始大范围地清退2G,国外日本KDDI也偶从2008年就开始对2G进行退网,加拿大、韩国等诸多国家也都逐步启动2G退服换机,背后自然要有足够的新业务(商业价值)来支撑。
一方面来自于节约下来的2G网络维护成本。尽管现存体量不小,但2G包括3G逐渐让位于更高一代通信网络是必然趋势,这就让现有的网络基站、地皮、电源等等各项成本有些鸡肋了。更关键的是,只有清退掉这些过时的基站,才能有充足的资源来发展5G。
所以,就连2G用户最多的中国移动,最近也宣布将在今年全部停止新增2G物联网用户,联通更是将使用2G网络的公共电话也全面推出。2G网络的落幕已成定局。
但是,要实现2G物联网向新一代物联网的发展,真的有那么容易吗?
2G退出中国市场的历史舞台之后,海量物联网设备也要寻找归宿。这个“新官”,就是Cat.1。
大家可能会疑惑,你这么说可不对,NB-IoT才是明日之星。
其实,Cat.1出道时,还有许多“兄弟姐妹”一起参加了“物联网天团”的选拔。其中不乏能歌善舞、综合业务能力极强、粉丝无数的选手,比如Cat.4,就凭借智能手机收割了一大批铁粉,但是白富美过于高冷(Cat4模块相对较贵),也就劝退了工业、能源、岗亭之类接地气的客户群;
也有后台够硬、带资进组的,比如Cat.NB-1,就是大家熟悉的NB-IoT,早就从2G网络手里接到了不少资源,发展势头特别猛。运营商“金主爸爸”们更是大手笔投入,比如中国移动就计划建设35万个NB-IoT基站供物联网使用。
不过,幸好这个天团中正需要像Cat.1这样钱少(成本低)、话少(传输速率合格)的“乖巧担当”,所以顺利挤进了“决赛”。
但Cat.1想要“出道走花路”,还要解决一个挑战就是,它跟Cat.M1(eMTC)撞型了!
简单来说,就是俩人成本差不多(价格比传统4G模块更低),连接时效差不多(都可以满足中低速率应用的需求)。而且跟eMTC相比,Cat.1终端还需要2根天线,这就不太友好了。
按理说,蜂窝物联网连接中30%的中等速率需求,都交给eMTC来扛不是顺理成章的吗?怎么就被Cat.1摘了桃子呢?
答案就是,Cat.1更有“粉丝基础”,而eMTC是一个彻底的“新面孔”,金主爸爸们还要为它投资搞热度,而Cat.1可是跟业内顶流“4G网络”关系密切,完全可以复用现有LTE网络资源,不需要增加额外投资。简单来说,就是4G帮Cat.1发个微博朋友圈,就能迅速导流一大批粉丝,短时间内就能火起来,比起还要费时费力打造基础设施和产业生态的eMTC,无需对基站进行软硬件升级的Cat.1,商业潜力当然更被看好。
所以,几大运营商“金主们”一合计,就把Cat.1给选到“物联网天团”当中了。近日工信部《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中,就明确了“以 NB-IoT 满足大部分低速率场景需求,以 Cat.1 满足中等速率物联需求和话音需求,以 5G 技术满足更高速率、低时延联网需求”,这样的团体组合。
而作为十分接地气的“乖巧担当”,Cat.1一出道就吸引了紫光展锐、ASR 等芯片厂商带头为它产粮,扎堆发布了相应的Cat.1模组,一度将价格逼近了40元大关。
不过,“成团即出道”的Cat.1,也有着不少发展困境:
一个是竞争激烈。尽管PK掉了eMTC,但面对2G这位“前浪”,Cat.1也不能说拍死就拍死。毕竟目前,三大运营商的在网2G用户有3亿左右,移动物联网连接数更是达到10.78亿,如此大规模的拥趸,一旦退网就意味着全部失去网络连接,由此带来的工厂停产、设备失灵等问题,会直接波及范围极广的生产安全,甚至给一些短期内无法更换Cat.1设备的企业带来经营风险。这显然不利于后疫情时期复工复产的需要,所以Cat.1想要上位,注定是一个徐徐图之的缓慢过程。
另外,Cat.1虽然前程远大,但目前的资源积累依然不够。且不提许多硬件开发者和工程师,都已经对2G模块烂熟于心,如何基于Cat.1模组来设计出满足物联网业务需要的新设备,还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与激励,比如中国联通就通过补贴来鼓励2G用户换机。
这显然不是凭借运营商或芯片厂商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还需要终端设备厂商、渠道运营方等生态合作伙伴一起搞事情,来共同打造繁荣的应用生态、场景,以规模化降低部署成本,将Cat.1的技术潜力转化为真实的产业价值。
最后,对于普通用户来说,如何重新理解基于Cat.1模组的应用,是否愿意为此支付一定的潜在成本,比如燃气表更换费用、共享单车的涨价等等,这些都需要纳入商业模式来综合考虑。
2G的落幕,说明了Cat.1将正式担当起移动物联网连接的重任。它或许不是最好的技术,背后的产业链或许也在惶惑之中,但作为被时代选中的“后浪”,不得不“乘风破浪”,才能有远大征程。
作者 脑极体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时代网立场。蓝时代 » 2G廉颇老矣,后浪Cat.1是如何顺利出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