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那天,有位读者跟我说:“我把微博删了,这次是真的。”
“为啥?”
“那不是成年人该待的地方。”
回答得很酷,更酷的是她的比喻。
她说,穿过微博广场,孩子们围坐中央,叽叽喳喳,夏蝉般评判是非,两岸猿声啼不住,惊起蛙声一片……你就想吧,各种鼓噪的小动物纷至沓来,在你眼前旋转,跳跃,不停歇,直至你头晕目眩,逃离广场前,你只能“闭着眼,尘嚣看不见”。
我问:“你沉醉了没?”
她回:“沉醉你妹。”
接着又说:“哎,蔡依林41岁了你知道么?《舞娘》是2006年的歌,那年还没微博。”
我说:“这有啥,我们家倪妮今年都33岁了,前几天刚上热搜,状态不错。”
对话结束。
她的言辞有些极端,作为一个88年的老阿姨,谁知道她是不是只是对自己不年轻了这件事耿耿于怀。
但确实有中年人感慨,在微博容易出现失语状态。
他们紧随舆论声浪,进入广场,东游西逛,举目四望,却发现自己无话可讲。
但来都来了,离场前,他们会默默给关注多年的几位博主点个赞,倘若当日孩子不哭不闹,心情不好不坏,除了点赞,他们还会心不在焉地转发一句“哈哈”,以示对过往的尊重。
他们有所不知,很多被他们关注多年的博主,也已勉为其难,心生疲倦。
所幸经过十年筑造,这种关系已如座座孤岛,倒也牢靠,还没有被热搜里巨大的流量池埋葬。
这种关系曾是微博的主旋律,只是世界已经改变,他们却仍停留在当年,仍天真地认为参差多态乃是幸福本源。
世界变成了啥?
大概就是诞生了一批年轻的君王。每日热搜,即是他们待批的奏折。且时间紧任务重,每个奏折只能勾选“支持”“反对”两项,然后迅速对微博说:next one。
这场浪潮正在席卷一切。对骄傲的成年人而言,它不似惊涛骇浪,而是日取一瓢,恰如一场观念凌迟,每天一刀,每天一刀,温柔地削刮你身上的成年人品质。
温柔,是因你被打了麻药,不痛不痒,甚至不知自己在凌迟。
最终,无论你是藤校毕业的大厂高管,性格纯良的温和女权,职业触顶的精致中产,都一样,只要在这里待久,难免会被递上奏折。
舆论环境逼着你成为君王。
所幸你知道自己只是个骄傲的成年人。
所幸你知道宽容,悲悯,柔软,谦卑,或是某种闻起来像是冬日暖阳里茉莉花茶的气味,方才配得上是“成年人”的同义词。
倘若你就是我说的成年人,一定不觉得我在责备年轻人。
年轻人没有错,年轻能有什么错呢?
我只不过是刚刚在黄昏的小公园遛弯时,倏然发现广场上那帮老头老太太可真老呀,老到其存在已被忽视的地步。我印象动物世界里只有濒临死亡的个体才会被同伴忽视。
这才同理心泛滥,奢望年轻人能体谅甚至同情一下成年人。他们已经被驱逐出广场中央,他们热爱的一切都已陈旧。
所以他们可能只是在恋旧,可能只是对曾经栖息过的多样性环境怀有乡愁。
恋旧就让他们恋吧。别怪他们,人老了容易没出息,絮絮叨叨,发现没人理他,难免心生悲凉。
你知道什么是悲凉吗?就是面对同一桩事,年轻时觉得“卧槽好好笑”,是喜剧。老了就觉得悲欣交集,甚至是百分百悲剧。
他们中更有甚者,自封为蹲在广场角落的“麦田守望者”,将所见一切都当作悲剧,并且觉得悲剧中最悲剧的,就是晚辈们不觉得这是悲剧。
卧槽好好笑是不是。
所幸另有些人——恰如我,欣然将一切视作喜剧。
因为就像马克吐温所言:“喜剧,就是悲剧加上时间”。
嗯,时间。
现在批阅奏折的年轻人,也会长大成人,其中内心骄傲的那部分,也会在某个日落黄昏,变得像父辈那样恋旧,絮絮叨叨,对君王时代念念不忘,却发现没有回响。
他们的故事又将从哪里开始,在哪里结束呢?
好了伙伴们,今天就到这里吧,再说就要触碰“这个世界会好吗”的终极问题,我可没有答案。
我只知道一代人终将老去,但总有人正年轻。
我还恰巧知道什么是“正年轻”,那就是当黑夜降临,他们仍在贪恋嬉戏,却不知烟花殆尽。
作者 李北辰
关心科学,观念,与诗意。同名微信公众号:李北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