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催”公众号作者更新,14.11亿人在用的微信直接就能发文章

腾讯元宝、豆包、DeepSeek、Kimi、文心、通义等AI大模型产品的竞争越是激烈,微信对公众号就会愈发重视,作为一个庞大且稀缺的内容库,微信公众号对于腾讯元宝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或许是为了“催”公众号作者更新,微信再次将公众号创作推到用户“手边”。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日前,微信在其新版本中正灰度测试,公众号和视频号创作入口合并。用户将微信更新到新版本后,依次点击“我”→视频号与公众号→“我的公众号”,即可直接在自己的公众号上发图文或发文章。微信iOS最新版是8.0.64,直接在App Store中即可更新。安卓版,依次点击“我”→设置→关于微信→检查新版本,再更新即可。注意:用户要本身已经开通了视频号和公众号才会出现“视频号与公众号”按钮。

实际上微信此前就已推出“公众号助手”App来帮助用户更新和管理公众号,此次将“公众号”的发布权限直接集成到视频号按钮上,再次将微信公众号作者的生产力工具前置,有些从来没使用过“公众号助手”的用户,也可以直接在“视频号与公众号”频道进行更新。

为什么微信会急着“催”公众号作者更新,或者说微信为什么要将公众号作者的创作者权限,直接集成到14.11亿人都在用的微信App上?微信这样做真的有用吗?

哪怕是PC版微信,哪怕是“公众号助手”App,某种程度上,它们都算第三方平台,而微信App才是其月活跃用户数最高的产品,微信还是怕公众号作者“懒惰”,不愿意更新,因此,将创作者工具直接集成到微信App上,这样用户要想更新的话,会更加方便,也少了“电脑不在身边,没法儿更新”的借口。

微信公众号的slogan从2012年推出至今,公众号的slogan几乎没变,“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这句话的潜台词中有媒体属性的含义在,微信公众号最开始也确实有着媒体属性。

但从整个移动互联网行业的情况来看,内容行业呈现两大趋势:

1.社区化,比如小红书、微博、抖音。

2.普通内容和新闻内容的严格“分界线”被切断。

小红书、微博、抖音等平台,他们首先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社区平台,其次才有“媒体属性”,而微信公众号却始终坚守最开始的“媒体属性”定位,这就意味着小红书、微博、抖音等平台的用户量、内容量大量增长的时候,微信公众号却没有吃到这个红利,微信公众平台直到很久之后才开始着重增加留言区的重要性,再增加图片发布功能,并最终彻底走向个性化算法推荐模式。等到微信公众平台终于想清楚也想走社区模式的时候,其他平台早就成长起来。

实际上近两年来,微信公众号的变化和升级特别多,但这也只是它在对过去“找补”而已,在它的诸多变化中,对用户和创作者最大的影响,可能就在于它的“去媒体化”。

一方面,它向普通用户开放了注册权限,并且用户直接通过手机微信App,就可以注册公众号发文章;另一方面,它增强了“图文”内容的权重,用户可以像发小红书一样,在公众号上发布多图文内容,微信给这方面内容的流量和推荐特别高。

大量普通用户的涌入+多图文内容,大大消解了公众号的“媒体属性”,当然,它的“媒体属性”底色并没有变,“快讯”频道依然充当着“媒体属性”的作用,但其他用户发布的公众号内容,已经很难跟“媒体属性”挂钩。

将公众号和视频号创作入口合并,显然也是微信“去媒体化”的一部分,通过集成到微信App上,固然可以“催”公众号作者更新,但更进一步消解了“媒体属性”的部分。

在微信上发文章,显然更适合轻度内容,以图为主,文字为辅,这类内容的优势是,发得快,不需要太多思考。对于公众号作者而言,如果你习惯了小红书这类轻图文模式,实际上微信公众号上做到日更并不难。

有用户可能会有疑问,微信这样做没什么用,毕竟不可能14.11亿月活跃用户都跑到公众号上去发文章,但不能忽视微信App的这种势能,正因为它的用户基数够大,所以,哪怕只有很少的用户直接在微信上开公众号更新,最终整体的量也不会少。只要用户更新,平台就受益。

至于用户激励问题,一是流量,二是粉丝数,再加上微信现在提供给创作者的变现渠道并不少,流量主、带货、付费等,都可以,具体就看创作者自身的能力,你总不可能说,几千万个微信公众号创作者,所有人都不赚钱吧,肯定会有人深谙此道,关键就看你会不会钻。

————————

郭静,科技自媒体,钛媒体“2014年十大作者”,关注互联网,关注TMT,常驻地苏州,欢迎加我微信“guyanleng”与我交流。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时代网立场。蓝时代 » 微信“催”公众号作者更新,14.11亿人在用的微信直接就能发文章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