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fo+滴滴之后,共享单车市场能否迎来大爆发?

ofo

刚刚度过青春期的单车共享行业终于也迎来了自己的“巨头时间”。9月26日,ofo共享单车宣布,获滴滴出行数千万美元战略投资,未来双方将在城市出行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

滴滴方面则表示,中国是全球最复杂多样、也是最生机勃勃的出行市场,ofo和滴滴都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受益者和践行者。作为滴滴未来城市共享出行开放生态建设战略的一部分,滴滴出行与ofo将进一步围绕“城市出行共享”展开战略合作,用户在滴滴平台上亦有望直接体验到ofo的服务。

滴滴声明的前半部分尽管也意义重大,但看起来还是有些“官样文章”,然而最后一句却足以在行业内掀起惊涛骇浪:“用户在滴滴平台上亦有望直接体验到ofo的服务。”这意味着两点,其一,未来滴滴的4亿用户将有望在滴滴平台上“打到”共享单车;其二,为了做大共享单车平台,ofo和滴滴有可能会把专车大战中的一些酷烈手段应用到共享单车市场。或许,中国网民们紧接着就会看到一场共享单车大战在各大城市爆发。

尽管共享单车在2016年以来成为互联网行业内比较热门的话题,一些一线城市中比较潮的市民也有较多使用,但扩展到整个出行市场来说,它的市场份额还极其狭小,用户量也非常有限,以这次注资事件的主角ofo来说,它是全球第一个无桩共享单车出行解决方案的提出者,在2014年首创了“共享单车”模式,是国内规模最大、成长最快的共享单车平台,但上线至今也不过发展到7万辆共享单车,总订单超过1500万,日订单超过50万。“行业巨头”尚且如此,整个行业的公众知晓度可想而知......

但滴滴的介入,却有可能立刻引发化学反应,在短时间内使共享骑行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概念,这并非夸张,滴滴的进入自带导流功能,如果真的向其平台4亿用户力荐ofo,爆发的流量和需求肯定会瞬间淹没目前规模的ofo,从这个角度讲,在与滴滴战略结盟后,ofo的当务之急甚至不是把其共享单车在滴滴平台上上线,而是苦练内功,先把自身做强做大,以便能够承受得住未来滴滴流量的浇灌。

在互联网业,很多垂直领域惧怕巨头的介入,以防被巨头摘桃子,但单就共享单车行业来说,客观上看,滴滴这类巨头的进入还是有益处的,而其最大的贡献就是减少了培育市场、教育用户的进程。单车共享号称解决的是用户出行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其潜在用户数与市场规模不会比专车领域少多少,相应的其拓展市场的难度也不比专车领域差多少,目前情况下,以ofo或者其对手摩拜单车的实力--在滴滴投资前,ofo获得了2500万的A轮、A+轮融资和数千万美元的B轮融资--要烧钱填满这个无底洞就太难了。但滴滴介入之后,局面则会有大不同。因为滴滴不但是巨头,也是出行领域的行家,拥有可说独一无二的运营经验,滴滴达到目前350亿美元的估值,不过花了四年时间,而其迅速的扩张正是通过不断以其运营优势教育市场,满足细分市场需求得来,从最初的叫出租车开始,到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自行车。

在滴滴与ofo的战略合作中,有两个问题值得提出,即滴滴为什么要进入共享单车领域?以及滴滴为什么选择了ofo作为合作对象?

第一个问题其实比较好回答,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首先,这是滴滴从未改变的布局出行入口战略的自然延伸,用滴滴自己的话说,就是“未来城市共享出行开放生态建设战略的一部分”,既然共享单车属于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滴滴就必须加以布局。这不单是商业利益的问题,即便没有商业利益滴滴也不能漠视这一入口,因为这关系到其整个生态战略的完整性,假如滴滴不去布局而被对手掌握,对手就很容易借助这一入口入侵滴滴出行的其他领域,最终使整个生态形成巨大缺口。

其次是来自用户增长的压力,在基本上垄断了既有出行领域之后,坐拥4亿用户,滴滴已经很难维持前期的高速增长,这促使它必须寻找新的用户蓝海,无非是对外扩张搞国际化,或者向下五六线城市渗透,再就是进入“最后一公里”,而相比前两者,与ofo的合作是性价比最高的一条路线,无论经济多么发达,在中国会骑自行车的永远比会开车的要多,更何况中国城市里路况是如此拥堵。

最后,在结束与优步的战役之后,滴滴在中国实际上已经没有太强大的对手,在这时候进入共享单车领域,无论是教育用户还是培育市场都是成本最低的时间段,早期滴滴为什么数以十亿计的烧钱,主要原因就是一直都有面对凶悍对手,但想必在此时的共享单车领域,这一幕不会再次上演。

至于滴滴为什么选择ofo作进入共享单车领域的合作对象,这也是一个真问题,因为在这一市场中,ofo确实不算是一手遮天,至少从知晓度上来说,甚至在很多市场,由于ofo早期过度专注于校园,知名度紧在校园层面,而在滴滴与ofo达成合作之前,也一直有传言说到其与摩拜的联姻。但最终,滴滴还是选择了ofo。

ofo与Mobike都是共享单车,但细分起来还是有区别的,最明显的是商业模式上的区别:ofo,从校园场景起家,车源由平台购买和回收、捐赠自行车相结合。用户可通过APP找到附近车辆,发送车牌号获取密码解锁自行车。归还时,通过微信付费并就近上锁即可完成交易。因为有相当部分是通过C端共享得来,ofo的共享属性更强一些;而Mobike则更像神州专车的模式,所有的车都是自主研发、制造和投放。

简单说,虽然双方都是以运营方的自营车辆投入为主,但摩拜更像典型的租车模式,它的单车都是自己专门设计生产的,每辆成本据说高达3000元;ofo则与早期的滴滴模式更为接近。在ofo创始人戴威看来,这种商业模式上的“高度契合”是其接受滴滴战略投资的重要原因:ofo的远期愿景是不生产单车,只连接单车,做背后调度的平台,这一点和滴滴的平台思路正好吻合,所以能很快走到一起。

双方的另一大区别表现在基因上。这导致在创业过程上摩拜和ofo也成为两类完全不同的公司。摩拜的创世人是Uber原高管王晓峰,在2016年声名鹊起,但其上线至今不过才五个月,摩拜的崛起是典型的明星创业者+资本意志催化,属于目的很明确的商业项目;而ofo则完全相反,它的创始人是5名来自北大的骑行爱好者,根植校园市场,从一开始就洋溢着理想主义的色彩。

面对这样两只不同基因的团队,滴滴倾向于选择后者的理由就比较明显了,明星创业者和资本滴滴本身就有,反而ofo的骑行基因、团队的骑行文化等才是滴滴所稀缺的,当然,还有ofo的运营经验。摩拜因为其一面世就把场景定位于大都市核心区域,在短时间内就造出很大声浪,但ofo胜在深耕校园两年,立足大学生的底层刚需,培育用户习惯,把校园场景和校园用户摸透、吃透,更贴近服务,有更多的经验。摩拜是离市场更近,ofo则是离人更近。两者没有高低对错之分,但对滴滴来说,是选了它更互补那个。

开拓共享单车市场,硬件非常重要,在硬件上,摩拜选择了一条更重的路线,为了营建商业模式,提高社会影响力,高效生产,降低车辆的维护成本等目的,摩拜在自行车本身下了很大的功夫,比如扎眼的外形、采用实心车胎、汽车轮胎5辐轮毂的设计等,目前看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这条路线也存在一个重大隐患:扩张慢!假如滴滴与摩拜合作,而摩拜又不改变商业模式的话,滴滴的流量和入口优势几乎发挥不出来,但与ofo合作,这一问题就小得多,ofo能够更大幅度发挥出滴滴平台的流量加持。

在与滴滴达成战略合作之后,对ofo来说,一大重要目标将是如何完善硬件。从长远来看,在发明后就基本定型的自行车领域,在硬件上的投入再多其实也是很难形成壁垒的,能被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就烧钱竞争来说,以ofo的“后台”,根本不必怵摩拜。但摩拜对硬件的投入却也不是毫无根据:它的目标实际上是要通过硬件的大投入建立一个脱离停车桩的,交通工具自由流通的共享生态,同时在全社会营造一种认知与认同,从这个角度说,ofo必须要同样在硬件上发力完善,由于自行车技术和专利上各家可发挥余地都不大,至少在初期,这不是太难的一个课题。

作者 信海光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时代网立场。蓝时代 » ofo+滴滴之后,共享单车市场能否迎来大爆发?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