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需要的是监管,而不是倒车

网约车新规

以后相亲的时候能听到这样的问答了。你平时有空出去开开网约车吗?这个问题信息量非常大:是否有车,是否1.8T以上的车,轴距是不是2650毫米以上,是不是合资品牌,是不是本地户籍,本地车牌。

在“侠客岛”关于一线城市网约车新政的文章《北上广深,请三思》中,有用户这样评论。

侠客岛是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的微信公众号,尚且有这样的态度,民间的愤怒就可想而知了。

既然如此,北上广深为何要出台这样的细则?

大城市的如意算盘

国庆节后的第一天,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不约而同的公布了网约车新政,简单来说,北京是“京人京车”、上海是“沪籍沪牌”,广州深圳虽然没有对户籍提出要求,但对车辆轴距和排量有着严格的要求。

虽然说法不同,但殊途同归,其最终目的,是限制网约车和司机的数量。

对网约车的数量限制,北上广深并不是第一个,早在7月28日交通部出台网约车新规的时候,甘肃兰州就宣布要将网约车的数量控制在3000辆左右,但这一简单粗暴的政策引发了舆论的巨大争议。所以这次只字未提数量限制,但实际上限制更多。

我理解,限制网约车数量,是为了给出租车以生存空间。受网约车冲击的无疑是出租车行业,这次提高网约车车型的门槛,大致是想形成出租车主打低端,网约车服务高端这样的差异化市场格局。同时,我注意到和网约车新规一同出台的,还有出租车改革的意见,限制网约车数量,可能也是在为出租车的改革争取时间和空间。

限制网约车司机数量,则是为了控制常住人口。翻了翻这三个城市的“十三五”规划,无一例外的常住人口上限提出了要求,北京要求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上海是2500万人,而深圳则是1480万人。以上海为例,截至2015年末的常住人口是2415.27万,本地与外地常住人口的比例大约是6:4,但滴滴公布的数据显示,上海已激活的41万余名滴滴司机中,只有不到1万名有本地户籍,这个比例就达到了1:40,拿户籍说事就在情理之中了,何况,这样还能争取到占城市大多数的本地常住人员的支持。

滴滴的当头一棒

对滴滴出行来说,这样的打击无疑是毁灭性的。

除了车辆锐减,司机锐减至外,拼车及顺风车业务也将受到影响——四个城市都要求每日的合乘次数不能超过两次,北京还要求拼车软件不能独立存在。

四个一线城市在同一时间发布内容相差不大的规定,显然不会是巧合,而是商讨已久,更是对其他几百个城市的一个示范。

如果这样的政策大范围施行,那么滴滴将变成一个比较高端的出租车公司,这样的格局,显然撑不起目前350亿美元的估值。

所以,滴滴昨天的反应很快,声明措辞很“激烈”,不过,随后滴滴删掉了这份官方声明,或者,去掉了其中一些类似这样的表述:

数百万网约车司机师傅或将失去目前的工作机会与收入,这也意味着数百万的家庭将失去重要的收入来源。大量的网约车司机将面对失业打击,成为社会闲散人员,重新寻找工作,或将造成群体性危机和社会不稳定因素。

滴滴恳请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能给予非本地户籍与本地户籍市民同等的从业权利,莫让民众对创业创新失去信心和热情。

此前的几次监管风波中,滴滴采用类似的方式达到了不错的效果,这次能否如愿还不好说,因为这次出台的“草案”或者“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的时间都特别紧,上海只有14天,而北京只有短短的7天。

留给滴滴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用户的出行烦恼

如果,我是说如果这样的政策实施起来,会是什么样的境况呢?

我想,可能是一部分不符合条件的滴滴司机和监管方玩起猫鼠游戏,而另一部分则退出滴滴平台,继续自己的黑车生意,又或者,持有本地户籍的人转租车辆成为一门好生意。

魏武挥老师说,现在的网约车司机大多都是职业化了,与共享经济并无关系,我部分同意,因为还有一些业务,比如顺风车和拼车,是有点共享的味道的。即使不谈经济模式,新规如果严格执行,至少会改变大家已经习惯的手机叫车的出行模式。

对于出行用户来说,可能要面临约不到车、等待时间长和价格上涨等问题,甚至,大多数用户在大多数时候重新回答在路边长时间等待出租车的境况,这是让出行方式一朝退回解放前,是在用政策开市场的倒车。

一个万亿规模的市场,政府的监管无可厚非,但正是因为有这么大的市场规模,有1000多万的网约车司机,以及近2亿的网约车用户,在政策制定时才更应该慎之又慎,充分听取多方的意见。

不是吗?

作者 望月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时代网立场。蓝时代 » 网约车需要的是监管,而不是倒车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