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农村土地金融,可谓是一片蓝海市场,估值数十上百万亿,无数资本竞相争夺。目前国家大力支持农村土地金融,其最终的目的,还是着眼于解决“三农”问题,给农民带来真正长远的惠利。从宏观上来说,农村土地金融能给农民、农村及农业带来的帮助远远不止解决个人或组织的融资问题这么简单。然而,目前开拓中的农村土地金融,仍是一片处于探索阶段的新领域。各大资本家群雄并起,模式不一,但依然荆棘满地,道路艰难。那么农村土地金融到底难在哪里?
农村土地金融发展史
农村土地金融是指土地经营者以所承包农地的经营权作为抵押向金融机构贷款,围绕农地的开发、生产、经营而展开的资金融通活动。
1988年我国宪法和土地管理法经过修改后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为中国开展以土地使用权为抵押信用的土地金融业奠定了法律基础。在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情况下,土地使用者得以将使用权作抵押获取资金融通,用于土地开发、利用和建设。
2009年起,国家开始大力支持土地流转,农村土地金融开始了最初期的摸索;
2014年12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审议了《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被广泛解读为农村土地改革“三箭齐发”,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标志着新一轮土改大幕正在开启。
2015年底,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要开展“两权”,即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和农民住房财产权的抵押贷款试点,正式赋予“两权”抵押融资功能,并提出要推行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制约土地金融发展的瓶颈
土地是原应是农民手里最有价值的东西,然而,长久以来,农民手里的土地除了耕种、建房就别无它用,其收益也是相当低。土地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是农村金融“活”不起来的最大瓶颈。
1、信用机制不健全
贷款者是农民,与金融机构联系少,其信誉情况很难收集,而只有长期合作才能对其信誉情况获得一定的了解。而且如果金融机构采取实地调查,将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因此,为了简便,大部分贷款都需要对本人的经济条件进行评估,并要求有担保人做中间人,保证金融机构能够按时得到还款。但是,这还是会造成信誉难以评定的情况,其担保人的要求也是相当高。
2、风控及时间成本高
对于农村土地金融,如果采取土地抵押和房产抵押的形式,那么其风控成本和时间成本将被拉高,而效率则将会拉低。金融机构的风控流程基本分为贷前、贷中、贷后三个环节,不管是土地抵押贷款还是房产抵押贷款,在贷前阶段都需要进行实地考察、资产评估等程序,这些都将耗费相当大的人力成本。此外,金融机构还需要对土地及房屋进行定期监控跟踪管理,这些都要承担巨大的责任和花费高昂的成本。同时,从目前的农村借贷而言,主要是一些包含农村信用社及其他金融机构在内的小额贷款,而土地抵押贷款则主要是土流网、聚土网和可牛农业等,以上这些基本针对的是大型养殖场、种植场、合作社等农业企业和农业投资者等,并未面向小型农户。
3、处置变现很困难
农村抵押物处置变现相对比较困难,尤其是特别偏远的地方。例如北京土地非常好流转,但如果到云南西双版纳的某个地方,既使是种植茶叶也不好流转,更遑论云贵高原山区地带的土地流转。对于偏远地区而言,其本身人流量小、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土体相对价值较低,这些因素造成偏远地区即使存在高质量土地,也无人问津的局面。这就导致了当农户利用土地进行抵押贷款时,若农户未按时还款,金融机构出现坏账,虽然其能够获取土地的经营权,但金融机构不可能自己进行耕种经营,只能进行流转交易,但因为土地处于偏远地区使得流转土地变得十分困难。最终导致金融机构不愿向农户提供贷款,农户贷款困难,无法开展更好的经营模式。
客户群分散且对利率不敏感
农村土地是一个庞而杂的大市场,不仅仅是户与户之间居住相对分散,其土地更是分布不均,且面积小并相互交叉,土地分配错综复杂。如果进行土地金融服务,对于分散的土地将很难进行统一规划和利用,最终还是只能靠人力管理,这并不是一种进步,而是原地踏步。另外,农民对资本运作和利率的了解并不深入,也缺乏一定的敏感度。农民不了解年利率、月利率和日利率之间的区别和计算方法,以及无法合理选择合适的贷款方案,这都导致土地金融的推广难度加大。
如今,在土地金融领域中,坚持比较长久的是土流网,然而其并没有面向普通农民提供服务,而是面向农村大户进行贷款,如农村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农业投资人群等风控较好的人群,其贷款金额大约在100万~400万之间。当农民个人想要进行较为大额的贷款时,道路仍然艰辛。那么,如何做好普通百姓的土地金融服务,则仍需要各方不断的探索和研究了。
作者 沙水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时代网立场。蓝时代 » 互联网大咖为何都对农村土地金融束手无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