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吐槽房价高似乎成了政治正确。
500万买11平米学区房、为了买房上海等城市大批夫妻离婚、买房创业十年后赚的钱只够这套房子的首付、三成上市公司1年利润不够买北京一套房子、清华大学的学历没有学区房值钱、北上广深的房子可以抵上全美国资产、河北固安燕郊等低房价超过一线城市广州.........
各种新闻、段子、10万+的爆文充斥着我们线上的社交网络以及线下的茶余饭后,似乎春节过后,全民谈论的主要话题只剩下了:房子!
一直肩负引领行业潮流的互联网行业,各大企业也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相比难以兑现各种限制的股权和更难落地的期权,解决住房难才是吸引人才乃至留住人才的更本之道啊!
众所周知互联网行业是这几年中国发展最快的产业(没有之一),早期的时候互联网企业通过较高的工资待遇留住人才,到了后来发现百度通过上市前台小姐都身价百万后,给股票、给期权成为了互联网企业吸引人才的不二法宝(当然互联网企业玩这一招的时候,给员工的工资就很低了,你懂的)。 而到了当下,我们的员工也开始醒悟了(尤其在《就算我老公一分钱的股份也没有》这篇文章出现后),所谓的股权和期权绝看起来很虚,实际上也很虚,因为大部分时候难以兑现,毕竟像百度和阿里这种能上市并且股票暴涨的公司是几万分之一的概率。
于是乎,经过各种平衡和博弈后,解决住房难成为了互联网企业吸引人才最后的大招,而且也应该是最有效的一招。这不是一句玩笑话,纵观连日来关于京东、小米、华为、阿里、腾讯等企业关于吸引人才的新闻,无一不是和解决住房问题有关的。
当然解决住房难,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有很多的招数。不一定直接给员工送一套房子才叫解决住房,那样的话反而扰乱人心。这其中,要么像小米这样和万科联合开发让员工低价买房,要么像腾讯这种公司提供低息甚至无息贷款让员工还款无忧,要么像华为给予行业最高工资和奖金,然后直接就能一步到位买得起房子。
事实上,房事从古到今,其实都是企业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明清时期,山西晋商纵横商界500年,能成为全球第一商帮,我观察到其中有个重要因素:不管东家是乔家还是渠家,都会解决员工住房难,让员工安心工作!伙计进入这种票号,第一年工资2两银子,食宿全包(在今天BAT等几乎所有互联网企业都不包吃包住,工厂才包吃包住,也就是说在今天管吃住的企业是低端企业象征,而在晋商时代相反),此后每年递增,一般员工干个八年十年的,随便都能积累几十两到几百两银子,几十两银子明清时代可以在北京二环买个大house!
好了,我们是时候来总结下科技互联网企业通过解决员工住房难,留在人才的几种方式了。我仔细盘点了下,从90年代发展到今天,大概有以下四种。其他互联网企业老板也可以依据此法,来通过房子把优秀的人次留住(对于大部分人才来说,相比诗和远方,房子吸引力更大吧,虽然嘴上不肯承认)。
第一种:直接提供住房(代表企业:联想、格力)
不久前,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在做客人民直播的时候表示,争取让格力电器员工都享受两房一厅的待遇。当然这个是有条件的,只有员工在格力退休,才能得到房子的所有权,如果中途离职,房子还要退回的。
董明珠虽然喜欢放炮,但在员工福利方面从不含糊,一般都能说到做到。当然相比董明珠的“畅想”,中国另外一家IT企业联想可是切切实实的给员工分过房子。
我曾经有一次拜访联想总部,听到早期的一个故事(后来被证实不是故事,是事实):大概在91、92年的时期,联想给一批优秀员工分房。在当时的北京房子其实已经是天价了(有人说现在北京房子贵,其实以90年代的物价水平来看,90年代北京的房子也是天价),引发了非常轰动的效应,所有人对联想的举措震惊,分到这批房子的人对联想感恩戴德,努力工作,后来这批人里很多人成为联想核心高管,这其中有个人叫杨元庆。
另外,据媒体报道饮料企业娃哈哈在海宁的生产基地,建了192套员工租赁房,每套面积在70到80平方米,有2室一厅的,也有3室一厅的,主要解决企业已婚员工的住房困难。而类似于这样的租赁房,娃哈哈在全国有上千套。
第二种:补贴、低息甚至无息贷款(代表企业:阿里和腾讯)
到了今天,当30%的上市公司一年利润不够在北京买一套学习区的时候,给员工分房几乎成为了天方夜谭,所以很多企业开始了次一级的买房补贴或者贷款补贴。
2011年6月,腾讯投资10亿启动安居计划,现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的员工,购买首套房最高可以申请50万元的无息贷款,一些二线城市的员工也可以申请最高25万元的无息贷款。
阿里和腾讯一样,工作满3年的员工可以获得20万到30万的免息贷款用于买房,还能打折。同样,后来很多企业学习阿里和腾讯做法,比如搜狗在2014年也宣布投入1亿元,启动针对内部员工的“安居计划”。
第三种:开发或者联合开发房子 低价卖给员工(代表企业:小米、海尔、阿里)
当前虽然房价居高不下,但造房的成本相比之下非常低。以北京为例,售价1000万的房子成本可能只有一两百万,像我买的房子造价只有5万一套(造房的人和我说的,算上通货膨胀,到今天估计也就30---50万造价吧)。
既然造价低,那就自己或者和开发商联手合作,然后房子卖给自己人,就成了很多IT互联网企业新选择。
比如海尔集团下属的开发商,开通了海尔时代风景,这个项目新建总建筑面积为23639.19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17894.00平方米(其中包括人才公寓、商业,社区配套),地下建筑面积5745.19平方米,一般在海尔有本科学历并且工作时间长的员工满足一定条件后就可以低价购买。
去年,也就是2016年3月,阿里巴巴在公司内网发布了380套商品房的申购公告,基本都是87~118平方米的小户型,这些房源以市场价格的6折出售给公司员工。
最近几天,小米公司也因为内购买房刷屏行业。一篇名为《劲爆!雷军携手万科在京开发楼盘,半价卖员工!》的帖子,迅速在网上传开。消息显示小米公司将和万科合作开发房产,已经面向全体员工启动认购登记。小区位于海淀永丰,有以面积70至90平方米两居室为主的普通住宅,均价大约为5.5万元/平方米;也有178平方米的叠拼,总价约为950万元到1000万元。有业内人士计算,如果按照同品质相比,这每平方米5.5万元的价格“相当于半价”。
第四种:先提供免费租房 然后让员工买房(代表企业:京东)
我今天提到的第四种模式,我把这种前期先免费提供租房,后期高薪让员工买房的模式称为“晋商模式”,当下互联网行业,这种模式更适合大部分企业,毕竟前面提到的三种方式,更适合超一线的科技互联网企业,不是一般的大公司能玩得起的。
践行晋商模式最有代表性的企业无疑就是京东了,放眼整个行业,刘强东可以算对员工最好的老板之一,刘强东几乎每次大型发言都会提到给予员工的各种福利。京东现在拥有十几万的员工,给员工直接分房等措施难度很大。于是乎老刘表示要让员工过得有尊严,京东将为员工盖一栋“高级单身公寓”,并全国推广普及。每间最多只能住两个人,工作满三年以上的员工,每人单独一个房间。笔者看来,这样的公寓在宿迁落地后,应该像京东全国各地的分公司推广。
刘强东还说过一句话,大意是“京东员工,工资要比县委书记高”,这句话释放出的一个信号就是,现在我们给员工提供免费租房,越到后面工资越高,员工比县委书记工资都高了,积累几年就可以买房了,哪怕北京买不起,回老家肯定没问题的。
写在最后:当然相比企业的努力,我们各地的政府也是非常欢迎互联网类人才落地生根,据我所知很多互联网科技企业员工在各地买房,除了企业补助之外,地方政府也会补贴甚至提供人才公寓类解决住房难。当然无论如何,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凡是不要幻想天下掉馅饼,更多的还是努力来提升自我吧。
PS:本文作者丁道师,关于本文所述观点,欢迎来信探讨,微信:dingdaoshi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时代网立场。蓝时代 » 房价高企 解决住房难成IT企业吸引人才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