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知多少?信用、契约和治理问题你了解过吗

农村金融

大田作物不得不讲一下黑龙江,因为这里种植规模大,稍微抬抬手就是200亩以上,要是低于200亩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种田的,而且大部分是玉米或者水稻等大田作物,农机机械化作业程度比较高。

需要声明一下的是:叶老师的走访都是实地调研访谈,那些自诩三农顾问的人如果质疑就下去走走,别动辄把田野调查挂在嘴边,一看就是嘴皮子功夫没真正下过地,还有就是田野调查是严肃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要在一个调研对象的组织如村落里面同吃同住同劳动两三个月以上才叫田野调查,我把自己的实地走访只称之为乡农行走。这次走访的除了大户和合作社之外,还特别走访了黑龙江某股份银行的现代农业产业金融中心,详细探讨了农村金融的难题。

第一个是信用问题。

农民的信用问题是个老大难,但其实也未必那么难。最关键的是国内三农还是一个双轨制问题,农民很难解决所有权机制和信用体系的关联。

所有制上看,土地是公有,不是农民私有的,所以这个私有和公有的区别,让农民很难基于所有制而建立信用;虽然当前在推行土地的三权分置,但土地确权后的质押和处置不具有流动性,所以也很难满足当前的抵押和担保的信用模式;

价格体制上发生倒挂,国内与国外模式截然相反,土地价格和农产品价格形成倒挂,土地的价格反而是最便宜的,而收益大部分让农产品的流通渠道赚取了,导致农民收益处在最底层;

农村的传承伦理正在变化,钱也成为主流,大部分人信仰缺失,没有了孝道,没有了匠心和朴实之心,农民也只看短期利益,不考虑长期利益和生态环保;

劳动力的变化让农村变得不再生机勃勃,农村保障缺失、土地价格和农产品收益低、机械化程度提高等等,导致农村的大批劳动力正在剩余,剩下在村里从事农业生产的都是“603861”,中老年人和妇女儿童,而其他年轻壮年劳动力都打工去了;

除了劳动力,关键的还是人才流失,有点能力的人才都进城了,无论是读书出去再不回来还是从事商业企业进城也再不回来,农村的创新和创业的能力几乎为零;

土地流转的弊端开始显现,专业化或者商业化的农业公司,在流转后的品牌基地运作起来后,快速获得商业化规模化种植的收益,而农民只是拿着原来很低成交的土地流转费用,从而心里不平衡的农民开始成为偷粮、祸害和闹事的刁民,层出不穷。

第二个是契约问题。

农民的商业契约精神很难成为稳定的因素。之前的文章也探讨过,因为保障体系不完善、又处在价格链的最底层,所以农民都是短期利益,随行就市,谁给的价格高就给谁,商业契约精神几乎就是摆设,你签了种植收购合同也没有用。

在黑龙江,供销社旗下的供销大集,是供销社+海航合作,其中流转土地180万亩,供应200-300万亩,公司负责产品销售,土地是农民种植,核心是控制粮食,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农民的商业契约精神。平台公司成立担保公司与银行对接,涉及10个亿资金,但各个银行对此模式褒贬不一;

某农资公司与该股份银行在2014年合作农资贷款,银行利率6%,农民利率12%,相当于1分利,对比民间借贷的利率已经很低了;合作模式以农场为主,相当于散户,农场员工的商业契约还是比较良好;该股份银行进行了风险控制,每户控制在3-4万元额度,总共230多户,总共放贷8000万资金,一年循环周期后5%违约率;而该农资公司在银行风控的基础上又放大了一倍(8000万),扩大了风控条件自己风控了另一半做委托贷款,最后亏损1500万,接近20%不良率;

正大农业,在黑龙江建立基地进行种植,由基地直接对接正大的超市体系,最终亏损1个亿,核心原因是土地和粮食没有控制,农民直接欠款不还;

某当地商业银行,贷款给农民种植,然后卖菜进城还款,谁知道村支书给他们讲这是国家补贴不要还,导致该商业银行亏损10个亿,这也是个神话;

还有合作社模式,4家合作社联合新模式:大米销售后销售回款又放贷给农民来买化肥等,这也是一个类似供应链金融的模式。你猜怎么着:村长和农民联合欺诈,把钱套出来花了;很多地方没见过钱,甚至高息去赌博,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就别想信用了。

第三个是治理问题。

诚信环境治理关键在于执法,政府对农民是鼓励还是治理?想当初,几十年前中国的城市化过程,我们的上一代很多泥腿子农民进城,也是经历了很长时期的治理和自我提升,那么现在对于农村,如何治理?农民对民法和刑法的理解是多少?城市的老赖已经可以法院执行或者黑名单进行限制消费,而农村要不要对违约的农民进行执法?

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单个散户农户很难算作经济主体,从而也不是商业契约的当事人,只有种植大户才算作经济主体,或者该种植大户背后的合作社、农场、农企才算做经济主体,所以导致现在的三农产业链首先应该面对的是大户或者农场、基地,而不是单个散户;

因为人口流动带来的土地流转问题,未来再过十年可能不再是问题。年轻农民移民到县城或者城市,老农民退休或者死亡,土地自然流转成片,越来越多的农业公司、农场或者合作社成为经济主体,这样商业契约治理才可能具备基础;

说白了,因为穷,所以农民还坚持小农意识的根本,没有保障没有福利,谈什么契约?

大的经济环境下,散户农户只能随波逐流苟延残喘。看一看去年黑龙江的玉米种植情况,黑龙江的粮食一共6500万吨,中储粮是1000万吨;粮贸公司,差不多500家水稻加工厂,1000万吨;而粮食的成本和价格已经与国外同类产品没有竞争力,价格要比国外的到港价还要高50%,一个是居高不下的土地成本、人力成本,一个是三农政策和补贴的中间环节无法落地,而玉米价格又一下跌,你让农民该种啥?如何活?

作者 叶开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时代网立场。蓝时代 » 农村金融知多少?信用、契约和治理问题你了解过吗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