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北京机动车车主每自愿停驶车辆24小时,即可出售碳减排量,获得0.2元-0.7元的“减碳红包”。
据说,2016年,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达到571万多辆。据专家测算,每天少开车1公里,一年减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当于1棵15年树龄的杨树一年吸收的二氧化碳量。
我们对这个活动必须点赞,因为,如果大家都少开一天车,或者干脆就不开车,那么北京的蓝天白云就会更多,人们就会呼吸到更好的空气。
奖励少开车的人,不开车的该奖励什么?
不过,有人也提出来,既然少开车就可以领红包,那么从来不买车也不开车的是不是应该天天领红包,而且是大红包呢?如果仅仅是给少污染的好处,不污染的却一点红利都分享不到,还要在忍受尾气之余去变相向开车污染的支付红包成本,道理何在?
还有,既然是“少开车得奖励”,从原理上来说就应该是,“原来开车”减去“现在开车”,这个差值值得奖励(当然还要考虑其用车的实际需求)。但是,目前的设计来看,只是根据现在的开车不开车来决定是否奖励,只有被减数,怎么就能确定这位车主是“自愿减少了开车”呢?奖励的依据值得商榷。
如果非要说有什么收获,那一定是平台方了。和当年红包推广一样,很多人为了取红包不得不绑定银行卡,现在很多人也会因为五毛钱的红包而将自己的车辆信息关联微信账号,大数据的采集进程又进了一步,如果一旦成功,绝对又是一次低成本营销的绝妙案例。
奖励的钱会来自哪里?
按照设计,大概一辆车停一天,可以收获五毛钱,但根据现在的设计,应该是每天上传两次车辆的里程表照片,用里程为零来表示自己的车没有动。每天拍照两次上传,才领到五毛钱,一年都不开车,最多也就是拿到180多元,可上传照片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以及需要支付的流量费,恐怕不怎么合算?
虽然钱不多,但毕竟是要支出的,这样的钱需要有出处。一般来说,无外乎两种来源。一种可能是来自财政,但用财政的钱去奖励显然存在很多法律上要解决的问题。另外一种,就是有人买单,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买单的总要得到点什么吧。
资料显示,经清华大学交通研究所核证,2008年7月20日到9月20日奥运单双号限行期间,北京市近百家企事业单位的81670人注册参与了该活动,共减排二氧化碳8895.06吨。这批指标于2008年12月11日在北京环境交易所通过确认并正式挂牌,成为国内首个自愿碳减排挂牌项目。后来,在2009年 8月5日,天平汽车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成功购买奥运期间北京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8026吨碳减排指标,用于抵消该公司自2004年成立以来至2008年底全公司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成为第一家通过购买自愿碳减排量实现碳中和的中国企业。
验证车辆没有开的技术存在可能的漏洞
我们还需要看到的是,通过两次上传照片进行里程比对来验证是否停驶,在技术上存在很大的漏洞,搞不好会成为羊毛党们的又一个消息。不要说现在出神入化的PS技术,就是现在的程序员们,估计很快就会出现专门用来拍照上传的专用软件,钱会去哪里值得关注。
按照现在移动互联网的推广基本原则,需要使用最新的技术,比如物联网NB-IOT等定位手段来确定车辆位移才是高科技的,也需要用最简便的操作方式才能有真正的意义,如今的多次连续拍照的方式显然不符合技术潮流。
把车停在那就可以拿钱,以后倒是可以成为某些停车场或者二手车卖场的挣钱之道,拍拍传传,就有钱拿,再少,也是肉啊!
最后,我们还要补充一句。早在2010年,北京环境交易所就宣布与兴业银行联手启动国内首个针对个人的碳交易平台,为我国公民主动参与碳减排、实现个人的碳中和提供渠道,但影响甚微。
作者 马继华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时代网立场。蓝时代 » 少开车就发减碳红包,那从不开车的发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