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如何升级 拥抱“社群”

社群是通过商品或者爱好在圈一层用户,而在行业内最早的一个形态就属酒店,不同领域和行业的酒店对应了一批用户。目前,消费结构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转变。

对于社群而言,更多的应该基于原有商业关系的重组,是一个打破认知,建立认知的过程,商业的本质就是交换,所以本质不管如何随着设备和基础以及用户全体的变化都不会发生变化,最多就是里面的价值关系,用户关系,商业模式,或者说里面原有的顺序在发生变化——重组!

如上图,不同的标签就对应不同的喜好和不同的消费能力甚至更深层的描述,但是原有对于酒店而已,基本很多人更多的就是住宿,并没有衍生的服务,说到这里,我们就发现,这种模式对应出来——银行的会员经营其实就是一种社群,他们通过储蓄的多少界定一个人的消费能力,从而衍生出来的俱乐部,在里面提供了价值或者俱乐部之间的连接。而另外一种就是我们的学校,班级,而偏向商业化的班级则是:商学院。mba这种学习形态主要是因为就读里面的人群的社交,他们里面发生了变化,真正说真的想去读mba的,其实还是微乎其微。

所以,我们可以再次明确一个事情:

社群,圈用户只是第一步,而如何让社群里面基于群体产生衍生的商业和价值的交换才是社群的第一表现。所以社群的本质还是对于用户关系的管理和运营,而且是要动起来的用户关系,这个主次之间需要的是双向的互动,不是单向的.

我们经历过金钱为主的时代,我们在经历商品为主的时代,我们在期待以人为主的全面时代的爆发。

再回到主题上,说到的酒店,为什么现在的民宿酒店越来越多,而那种标准的经济型酒店越来越少,这里讲的入住率。因为这里面临了另外一个关键节点就是:消费升级。其实也是所谓的商品经济关系开始上升到人际经济关系上的一个阶段,物质慢慢的不再是基本需求,人际和精神上的需求成为目标需求。

而正因为社群的区分,因为分层越来越明显,民宿这种直接有标签的酒店就越受到消费者的追捧。

其实这里并不是说,我们都需要去做所谓的民宿酒店,而是需要懂得如何开始面对消费升级做出所谓的原有业务的重构。你原本提供的服务已经不在乎称为消费者最关系的问题,他们需要的是同在!从单一的销售转向品牌的服务。

社群的圈层并不是人的聚合,而是人的交流和价值置换。酒店也是一个引流器,把具有相同价值观的人聚在了一起。当这个群体的标签越来越明显,诉求越来越集中,自然会出现一些住店之外的消费场景和增值服务。

消费者和以前不太一样了,总结三个词:

首先,爱晒

他愿意分享,而且不是有激励再分享,他非常希望分享的是我有这个格局,我有这样一个生活品质,是我心理生活的一部分。无论这个爱晒是晒旅游、晒美食还是晒聚会。

第二,大声说

他如果觉得你好,他会不遗余力地说你好。大声说,是所有的消费群当中非常大的特点。

第三,爱跟风

前几年都是说不去日本的,而今年的日本就疯了。每当有一个导向,所有人就蜂拥而去,一个地方就被弄爆了。这两天的股市也是如此,中国人爱跟风是特别大的特色。

消费者心理需求,也总结三个词:

性价比+独特性+可靠性

性价比不是低价,直白的说就是提高商品的价值感,觉得值!而每个行业每个细分领域对于值的定义有很多种。

独特性,这里会到传统上的理解方式就是“秘方”,并不是真的说你有十分古老的配方,而是你给予消费者的服务和方式“独特”。

而可靠,这是一种价值的认同感,也是品牌建立最为重要的评估点。

未来中国很可能就只有一种商业,就是lifestyle,叫生活方式产业。

作者 陶小开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时代网立场。蓝时代 » 酒店如何升级 拥抱“社群”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