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说,互联网巨头们的眼光最近都盯上了公益,一场围绕着公益事业的平台之争已经开始上演。当然,主角依然是阿里巴巴和腾讯。
前几天,一个名为“小朋友画廊”的公益项目火了。当天,很多热心网友纷纷在朋友圈晒出他们的爱心行为,形成“最美刷屏”。据统计,截至8月29日14:30,这一活动已募集到超过1500万元善款,共有580多万人参与募捐。
果然,这个活动是腾讯公益操盘的针对自闭症孩子的一次公益活动,方式依然既往,腾讯将自己庞大的社交软件能力与游戏设计思维完美结合,轻轻松松的做了一次公益能力展示。
实际上,阿里巴巴这两年都没有闲着,围绕着公益事业更是稳扎稳打,马云为此还提出了“公益时”的规则,从公司内部做起,然后利用平台资源向全社会拓展。
如果说互联网公司的这些公益活动没有一点“私心杂念”在里面,估计没有人相信,但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中国的公益事业确实找到了新的路径。在郭美美事件之后,中国的公益信心也正在恢复,这也是中国这样一个成长起来的大国所需要的基础设施。
公益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也应该是不影响参与者的个人生活与前途的,这样的公益活动与事业才能长久。我们不否认有道德极其高尚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圣人,但绝大多数的普通人能够真心实力的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才是善莫大焉。
自从智能手机普及以后,就出现了很多随手随时可以完成的公益,也让公益事业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更加促进了普通人对公益事业的参与。比如,很多人熟悉的捐步,把自己的健身行为与帮助他人联系起来,就是非常好的一举两得。
当支付宝在国内率先完成了实名制与信用账户体系以后,中国的互联网终于可以走出纯虚拟化发展的空中楼阁,虚拟与现实有了对接的平台。于是,看似偶然,实质是必然的,支付宝的种树风靡全国。
支付宝上线了一款环保公益产品“蚂蚁森林”,把每个人行走、线上缴费等行为产生的减排量科学地测算出来,用于浇灌自己的虚拟树。一棵虚拟树长成,支付宝就联合公益组织在地球上种下一棵真树,先是梭梭树,然后拓展到了樟子松,现在更是要遍及全国了。
蚂蚁森林的未来还是碳账户,在种树偷能量的过程中让中国人开始理解低碳生活的概念,让虚拟的网络生活应用变成了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社会公益产品,每个人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可以帮助到地球上的其他人,这种心理获得感是巨大的。
事实证明,就是这样一个类似于曾经的“偷菜”游戏的小公益项目,如今成为了互联网公益的经典之作。如果这个时候你还认为,蚂蚁森林只是给支付宝创造了更多的打开机会和驻留时长,成为又一个时间占用理论的获益者,那么,理解就太简单了。
阿里巴巴上一个财年数据显示,超过3亿用户、178万卖家通过阿里巴巴和蚂蚁金服平台参与公益行动,阿里巴巴平台和蚂蚁金服平台共推动社会公众47亿人次参与公益。截至2017年8月底,蚂蚁森林用户已超2.3亿,累计减排122万吨,累计种植真树1025万棵。
到了2017年,支付宝又上线了蚂蚁庄园。用户可在此领养虚拟宠物,之后需要获取饲料按时喂养(每次喂养平均间隔5个小时,不支持自动喂养),如果不及时喂养,宠物小鸡可能会跑去好友的农庄偷吃。吃饱之后,鸡会下爱心蛋,而爱心蛋可用于捐赠公益项目,凑齐5颗爱心蛋即可捐赠。
从互联网公益项目的发展来看,腾讯与阿里巴巴特色依然泾渭分明。腾讯的优势在社交工具,方式是简单明了,通过一次又一次的爆品来扩张影响力。阿里巴巴重在整合能力,组织系统性比较强,利用旗下的阿里安全、阿里健康、菜鸟、蚂蚁金服、UC等体系内等能驱动公益发展的相关业务线打造统一体。
据介绍,蚂蚁森林将发布公益开放计划,把产品能力开放给全社会,鼓励更多低碳场景接入。绿色包裹已经正式成为蚂蚁森林能量的新来源,我们认为,共享单车等一定会被纳入进来。未来,围绕着蚂蚁森林开创的公益平台,一个新兴的低碳产业正在打开其宏伟广阔的大门。
作者 马继华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时代网立场。蓝时代 » 从种树到养鸡,互联网公司做公益为何上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