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会不会是个大生意?墨迹天气正在路上

中国最好的科技公司上市地不是在美国就是香港,不过近期证监会明确提出,要提升对新技术和新产业的支持力度,在国内股市扶持出一批自己的BATJ。这对于一些创新型创业公司而言是一大利好,而就在这一好消息公布的同时,墨迹天气冲刺A股市场,成为第一批独角兽的意图显而易见。

 

墨迹天气是最早创建的天气类移动应用,上线8年来累计装机用户高达5.56亿。墨迹天气目前支持196个国家共70多万个城市的天气查询,根据比达咨询提供的2017年7、8、9三个月的抽样数据,墨迹天气活跃用户遥遥领先,其中9月月活高达2.65亿人次,领先行业第二名一倍有余。此外在品牌认知度和用户满意度方面,墨迹天气在行业中也处于领先地位。

墨迹天气在行业中的地位应该是不存疑问的,创建时间早,市场关注度高,具备较强的先发优势。2012年移动互联网创业潮骤起之时,墨迹天气就已名满天下,经过这些年来的细致耐心经营,这家公司的业务基础优势更是得到强化。此次墨迹天气能够在较差的宏观市场环境下,成为首个闯关IPO的天气类应用,此举在市场上具有相当强大启示意义。

 

但是在中国市场,由于之前政策垄断,商业气象服务行业几乎是空白,目前气象商业化还方向不太明了,因此人们对这个市场存在很深的误解。像墨迹天气这样的移动应用对普通用户提供免费的天气查询服务,并借此积累下大量用户,如何从中开发出商业价值就成了很大的问题。规模性用户可以用来进行广告变现,然后依据单个用户的广告价值估算出公司整体估值,这是一种传统的商业化思维方式,大多数移动应用也会依据这一思路前行。

 

有些公司几乎所有收入都来自于广告,例如Facebook和谷歌,Facebook在2017年Q4的营收中,广告业务吸金127.79亿美元,在整体129.72亿美元的总营收中占比高达98.5%;谷歌第四季度总广告营收为272.27亿美元,占比84%。但很少有人会将这两家公司孤立地视作广告公司,从而忽略其他的潜在可能性。生态体系之下,Facebook和谷歌能做的事情简直太多了,只不过广告是当下最为直接有效变现方式而已。倘若有一天因监管或市场原因不能做广告了,这两家公司就会死去吗?当然不会,在强大的用户需求面前,最多变个收入模式继续屹立而已,对此生存能力不会有太大影响。与此类似,墨迹天气的业务产出大头虽然也是广告,但是手握气象大数据的墨迹天气,未来的商业空间不仅限于广告,而是利用其大数据能力助力打造中国的天气市场,也是作为行业第一的使命。

 

中国是否存在一个天气市场?应该有的,但由于资源的高度垄断和市场结构的不甚合理,中国的天气市场发展有些先天不足而已。天气预报的应用范围非常广,航空、海事、农业、林业、户外活动、空调电器、出行、快递等,能够想得到的与天气沾边的商业活动,对天气数据都有相当大的需求,其潜在的市场规模是巨大的。不过,由于资源的垄断性和单一来源,有潜在市场不等于这个市场就可以轻易做起来,尤其是在缺乏商业化运作经验和环境的情况下。

 

墨迹天气是迄今为止在开发天气数据资源商业化价值方面最为成功的私营公司,在中国天气应用市场占据近70%份额,拥有5亿多用户。这家公司靠做天气,从2013年开始实现盈利并持续增长,截止2017年底墨迹天气营收达3.1亿,净利润6253万。

 

墨迹天气现在主要靠三个渠道获取数据,一个是与专业气象机构合作,比如北京市气象局、美国气象局的GFS、欧洲气象局的EC的数据,大约每天在500G的量级;另一个是借助具有传感器的智能终端进行采集,每天大约有8000万左右的数据;还有就是墨迹天气自身的时景社区,墨迹天气用户数已达5亿,据悉每天约有数十万天气照片上传,其总气象图片资源已达亿级,是国内最大的实时天气图片社区。

 

关键的一点是,墨迹天气加强了天气市场的商业化开发程度,把天气数据通过各种创新型渠道分发出去,C端的分发只是其商业模式的一部分,这当然只能是一个关乎广告的故事,而在商业上有更大潜力的B端的分发,则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在这方面做得最好的是美国的TWC,这家公司做了20年,自己在全球有大量的气象站、天气传感器、气象资料中心、气象卫星和雷达网络等。TWC的发展方向是挖掘气象数据服务价值,C端和B端同时做,为用户提供定制化气象服务。除了占有美国C端气象服务市场51%的份额外,TWC还在航空、能源、保险和零售、物流等领域拥有超过5000家客户,已成为一项基础服务,商业价值非常大。

 

美国有TWC这样的气象数据服务企业,中国会不会也出一个?答案是一定会有的。中国国土面积比美国大,是世界上经济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各行各业对气象服务需求非常大。例如滴滴出行就曾开出10万美金的价钱,寻找算法预测用车供需关系;北京的一场降雨造成饿了么在配送资源方面的损失上百万,之后饿了么与墨迹天气开展合作,通过气象数据服务对配送能力实施动态调节。

 

更为重要的是,2015年6月国家气象局公布了开放中国气象信息的法令,将在2020年之前实行全面开放,并鼓励民营资本与气象局合作。这给中国出现一个像TWC这样的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根据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的预计,到 2025 年,包括气象科技服务、气象信息服务等在内的气象服务市场规模将达约 3000 亿元。这一预估数字,正是在气象服务市场化的大背景下被提出来的,作为行业领先的墨迹天气,自然会在这一大趋势中占得先机。

 

墨迹天气目前为企业提供短时预报等服务,为一些企业解决实际需求,并从中开发出了相当成熟的服务模式。据了解,目前墨迹天气在B端的客户有:政府类——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中心、物流运输类——中石油研究院、末梢配送——美团、饿了么、百度外卖、保险类——阳光保险等。在其未来规划中,还将为运输业、农业、航海、零售业等提供定制化的气象服务解决方案。

 

墨迹天气从2016年开始提供面向企业和机构的toB气象数据服务,成为一个C端和B端双管齐下的天气服务平台。到这里就可以大致看出墨迹天气未来商业模式的雏形了。这样的现实条件,墨迹天气当然不会仅仅满足于提供天气服务的同时赚取广告费这种商业模式,墨迹天气当前的商业化状况,对其来说只是个开始而已,是必经阶段,但不是最终目标。

作者 葛甲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