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象待改,政策严控,资本遇冷,在线教育“凛冬已至”?

野蛮生长的时代可能要结束了。1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文件正式下发,在国家层面再次重申严禁有害APP进校。资本市场的脸色也不那么好看了,一级市场投资缩水,二级市场股价暴跌,在线教育的下半场不好熬了。

经济放缓,但教育恒热,中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再穷也不舍得穷孩子,买不起学区房,至少还上得起校外辅导班。

中国父母的心态,在前几年催热了在线教育——但在线教育终归是生意不是公益,部分APP套路满满,猫腻多多,比如,违反教育部禁令开展奥数培训,暗藏游戏、广告、软色情内容等等。

野蛮生长的时代可能要结束了。1月2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文件正式下发,在国家层面再次重申严禁有害APP进校,对整个行业健康发展起规范引导作用。

政策严管之后,资本市场的脸色也不那么好看了,一级市场投资缩水,二级市场股价暴跌,在线教育的下半场不好熬了。

在线教育四大乱象

从一线的北上广,到三四线再到基层市场,在线教育的用户遍布全国,艾媒咨询12月初发布的报告预测,预计2020年,中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将接近3亿。

其中,过半用户来自K12阶段。艾媒咨询估测,2018年中国在线K12的市场规模大概3500亿左右——蛋糕不小,厮杀愈烈,高压之下,不少APP铤而走险,为流量,为营收,突破下限,乱象叠嶂。

12月初,南方都市报曾在线测试了30家在线教育APP,完全合规的几乎没有,时隔快1月,《财经故事荟》又测试了几款问题APP,发现部分平台,并未彻底整改。

一,无视禁令,奥数班擦边球

尽管教育部近年来连续发布奥数禁令,但奥数热似乎持续不衰——叫停,是因为奥数培训,对大多数孩子有害无益。

中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院士提起来奥数就情绪激动,“害孩子,害数学,奥数走上邪路了,非但起不到正面作用,反而起到反面作用。”

家住昌平的刘女士,家有一儿一女,儿子当初被逼上奥数班,适得其反,反而产生了厌学情绪。今年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要不要上奥数呢,刘女士很纠结,“不上的话,别人都上怎么办?”

正如刘女士所说,多款在线教育APP,都在或明或暗推广奥数内容。

点开作业盒子APP,里面的学霸计划声称,“让学生在闯关中掌握奥数的计算技巧”,“看奥数培优,探寻小学数学奥秘”;

而天天练APP的小学VIP特权中,则包含小学奥数等内容;

相比于作业盒子和天天练的“官宣”;家有学霸APP相对隐蔽,在平台搜索“奥数”,会出现昵称为“奥数老师”的教师。

而之前被南方都市报曝光的一些APP,已经下线了奥数相关内容,但“卓越班”等名字,也有点瓜田李下的嫌疑。

过度泛滥的奥数教育,其实并不适合大多数中小学生,包括奥数在内的超纲教学,也让中小学生减负成空。

《2018中小学生减负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小学生中每天可以睡到自然醒的百分比仅有23.99%。随着年级升高,睡眠不足8小时的学生比例也越高,其中,六年级学生中,39.5%的学生的睡眠时间不足8小时。

中小学生不堪重负,身心俱损,是教育部多年来连续发布多道奥数禁令的原因。

二,偷置收费项目,诱导未成年人付费

教育已经成了不少家庭的沉重负担,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称,“家长陪孩子上辅导班平均每周六小时,一年平均费用12000多元,最高的达到30万元。”

北京朝阳区王女士告诉《财经故事荟》,她的女儿刚上六年级,每周一周二,以及周末两天,都要上不同的辅导班,一个月花费达几千元,“负担沉重”。

但是,更让她生气的是,有些在线教育APP引诱未成年人在线消费。

去年,上小学五年级的小奇使用过一款在线教育APP,这款APP是学校老师推广安装的。英语老师每周在线布置两次作业,每次完成作业需要20-30分钟,为了使用方便,这款APP绑定了小奇妈的支付账号。

一周内,小奇妈妈的银行卡被扣款600多元,后来查询发现,小奇偷偷在线购买了游戏项目。

针对这一家长集体吐槽的槽点,有些在线APP已经做出了整改,比如在老师端、学生端没有付费入口,如此一来,彻底切断未成年人不理性消费的渠道,付费入口设置在家长端APP,并设置独立密码,实现支付安全。

三,软色情、借贷广告

擦边球的奥数培训让刘女士颇为纠结,APP上的不良内容,就让刘女士愤怒了。

南方都市报的测评发现,学习宝包含软色情内容,作业精灵旗下的App上线了不适合未成年人的广告。

上述测评透露,学习宝的社区版块,自称高一的学生用户发布亲吻自拍,而初二用户则发帖,“找男朋友”,“找对象”“谁要我”等等。

作业精灵APP的开屏广告,则是相亲广告和在线借贷广告。

不过,《财经故事荟》发现,学习宝已经下线了社区版块。作业精灵的开屏广告也已撤下。

“被媒体曝光一下,就下线了,未来会不会上线呢?”刘女士的担忧并未完全消除。

四,电话骚扰,狂轰滥炸

为了拉拢新用户,在线教育的普遍做法是“狂轰乱炸,电话推销”。

上述王女士告诉笔者,她曾让女儿在某平台试听了一节免费课,接下来,平台对她的电话骚扰、微信骚扰持续了小半年,“每周两三次,我已经说了多次,让他们别来电了,没用!”

成都七中的那块屏幕,让边远地区的学生和名校同学异地同堂上课,“互联网+教育”似乎让教育平权咫尺在望——但光鲜亮丽之下,在线教育也有藏污纳垢的阴暗角落。

下半场:合规化,自造血

野蛮生长的在线教育,要迎来合规整改、优胜劣汰的下半场了。

今天下发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严禁有害APP进入中小学校园的通知》,明确禁止有害APP进入校园。而在去年12月初,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健全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整改若干工作机制的通知》,明确规范在线教育机构,“要按照线下培训机构管理政策,同步规范线上培训机构”。

两份《通知》陆续下发,严格执行之后,不合规、踩红线、擦边球的在线教育APP,将迎来重创。

连过去乐观认为教育没有寒冬的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也改变口风了。在此前的乌镇互联网大会,俞敏洪呼吁在线教育企业严格自律,政府部门拿出相应规范,他犀利地指出,“这个领域一爆雷就是大雷。”

严格遵守教育部新规,是在线教育的唯一可选项。

某在线教育平台高管告诉笔者,“现在还有个窗口期,我们的业务受到的影响暂时还不大,但我们也做了准备,比如鼓励平台老师尽快获得相关资质”。

随着政策的收紧,在线教育在校推广的关卡越来越严格了。对于大多数在线教育平台来说,进校推广最精准,但进校的前提是合规。

比如,作业盒子高管在介绍经验时就曾透露,作业盒子进校,前提是得到主管部门(包括教委、学校)的支持。但在政策收紧的前提下,作业盒子奥数等违规项目如果不能及时整改,其进校渠道必将受阻,导致新用户断流,未来潜在的营收机会,也将大打折扣。

在政策高压之外,在线教育遇到的第二大挑战来自趋冷的资本市场。

投中研究院的统计显示,2018年上半年,风投基金募集规模同比下降74.59%。

风投市场的寒意,传到了在线教育市场。前瞻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8年截至11月,在线教育共计融资200笔,与2017年持平。

一级市场遇冷,二级市场则以暴跌回应。东方财富的数据显示,2018年,港股今年上市的7家教育公司,共计跌掉近百亿元市值。而在A股上市的教育明星股全通教育,估计更是从高点时候的90多元左右,跌到了5块多,市值缩水率高达90%以上。

政策严控和资本断流的双重压力之下,自我造血功能成为了熬过寒冬的必选项——前述在线教育APP上暗藏收费、借贷、相亲类广告,也就不足为怪了。

没有造血能力,同时融资不畅的公司,已经陷入深渊,上海理优一对一、学霸一对一等一些K12在线教育平台被爆现金流断裂,嗨课堂被老股东昂立接管,CEO换帅。

开源无门,就先节流

一些在线教育类APP,可能会通过“优化员工”等减少支出。被爆造假的成长保,已经开始了批量裁员;而来自脉脉的爆料截图显示,作业盒子要求员工严格遵守10106新工作制,有员工不满吐槽,该CEO实名DISS不奋斗者请离开。

当然,在线教育的长远价值依然是共识,成都七中的那块屏,已经证明了在线教育的恒远价值,它承担着教育平权的重任。政策收紧,资本遇冷之下,反而能促进行业的优胜劣汰,当泡沫效应挤出,恶性竞争减少,头部的合规APP,反而迎来良时。

但能达到这个标准的在线教育APP或许不多,接下来,大批长尾的、不合规的在线教育APP失血甚至倒闭,或许是大概率事件。

作者 chenjiyingying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时代网立场。蓝时代 » 乱象待改,政策严控,资本遇冷,在线教育“凛冬已至”?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