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充电宝要是能成我吃翔,立帖为证。”王思聪曾经对共享充电宝的看法让共享充电宝红了一把,大家都抱着娱乐的心态来看待这场争论。
共享充电宝最早起于2014年,借着“共享经济”的概念开始大肆流行,与共享充电宝一同流行的还有共享单车、共享KTV、共享篮球、共享洗衣等,大量共享产品的推出,反而让外界对共享充电宝不看好,如今的共享单车也是一地鸡毛,摩拜卖给了美团,ofo日渐凋敝,行业排行第三的小蓝单车先是停止运营,后是被滴滴托管。
共享充电宝能挺到现在确实出人意料,如今在火车站、地铁站、KTV、饭店等公共场所,都能看到共享充电宝设备,因此,有人认为王思聪被“打脸”。不过,现在的共享充电宝离成功还很遥远,此时就说王思聪被“打脸”,说的太早。
日前,有媒体报道称,共享充电宝开启涨价潮,共享充电宝彻底告别1元时代,部分充电宝8元/小时。共享充电宝的高价惊呆了网友,一时之间,“共享充电宝自由”也成为热词。
实际情况是,涨价的只是部分区域,即使是同一座城市,涨价的幅度也完全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不少共享充电宝设备都是采用代理的模式,共享充电宝设备与代理商之间是分成的形式,代理商在一定程度上也掌握了定价权,定价权在握,代理商们自然有理由涨价。
共享充电宝最初就是借着共享单车的理念起来的,无独有偶,共享单车此前也被媒体报道出现集体涨价的情况,共享充电宝涨价很有可能也是在跟风共享单车。
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共享充电宝是好事,市场终于回归理性,做生意赚钱才是硬道理。
首先,共享充电宝名曰“共享”,实为“租赁”,它并非是利用用户/商家手中闲置的充电宝二次利用,而是街电、来电、怪兽充电等企业新增的充电宝资源向社会开放的,它跟传统汽车租赁市场的模式更类似。
共享单车涉及到一定的公共性,因此,它的定价不可能太高,企业要想靠此做成大生意也是不容易。而租赁生意则完全不同,它是基于双方自由买卖基础之上,无论它定价贵还是便宜,都是奔着用户需求的去的。与共享单车相比,共享充电宝更像是一门生意。
其次,涨价才让各方有钱可赚。目前共享充电宝共分为三个层级,一是平台方,比如街电、来电、怪兽充电等,二是全国各地的代理商,以地域为主要特点,三是火车站、地铁站、KTV、饭店等场所的运营方。
按照之前1元钱来使用充电宝,大家的利润非常稀薄,、共享充电宝设备成本、共享充电宝放置成本、电费、平台维护费用、售后维修成本等,都是非常高的成本,在1元定价下,各方的利润率在刨去成本后,并不赚钱,或者赚钱,其利润也很微薄,这种情况下,KTV、饭店等商家会失去推广和参与热情,钱太少了,不足以鼓动他们主动参与。
涨价后,其利润率才会随之上升,各个层级都有可能因此而赚钱。
最后,用户层面,涨价也会让使用者变得更加理性,主要表现在,用户的归还率,以及使用频次,用户的充电时长可能会减少,但充电宝设备的“翻台率”(餐饮业术语)也会随之提升。
据郭静的互联网圈观察,目前共享充电宝行业仍处于大规模投入阶段,尽管能够看到共享充电宝设备的场所并不少,但它们的覆盖范围还不够,许多有需求的地方并不存在。而一旦企业方试图通过投入过多资源去铺覆盖度的话,就很有可能会造成资源浪费。共享单车就是这种情况,武汉、南京等城市已经开始清理投放过多的共享单车。
而要想做到需求与设备覆盖度的完美匹配,则需要数据、算法、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撑,共享充电宝企业目前在这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不过,比共享单车更方便的是,即使共享充电宝在某个区域出现覆盖度远远高于需求的情况,其转移成本要低的多。
这里面的问题在于,不少充电宝设备是代理商或者商家一次性买断的,如果出现使用者频率过低的情况,他们的设备要想转移就很难。
线下商家利用共享充电宝设备赚钱,确实是一门不错的生意,不过,它也存在一定的悖论,即为用户提供充电服务难道不是一种服务质量好的体现吗?靠提供充电这么点收入真的能抵过主动为用户提供充电服务所带来的好处吗?
总之,共享充电宝把自己当一门生意,反而行得正坐得端,如果只是想靠忽悠代理商、忽悠投资方、忽悠用户,那肯定是不长久的。
作者 郭静 微信公众号:郭静的互联网圈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时代网立场。蓝时代 » 共享充电宝涨价?好事,市场终于回归理性,做生意赚钱才是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