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内媒体报道,广州街头有很多服装制造厂的老板招收工人,特殊之处在于,此前都是工人排着长队等待应聘,而现在则是老板们排着3公里的长队等待工人面试自己,工人会根据工资、环境、工厂规模、信誉来选择老板,激烈的竞争令工资节节攀升,最早日薪300元,随后日薪500元,最高炒到日薪700元。按照如此价格,制衣工人的月薪早就超过10000元,领先中国大多数的基层薪水。但新时代的工人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宁可做外卖员、快递小哥、保安等工作,风里来、雨里去,也不愿意呆坐在工厂里,他们期望在高额的工资之外,能再增加一些体面。显然,新时代的劳动市场已经发生巨大的改变,但小工厂的老板们苦于规模和资本基础,很难大刀阔斧地改革,他们最终只能改革自己,捧着自家的面料和工资等着工人临幸。总之,老板和工人的日子都不好过。
工人挑老板,折射出中国就业市场的变化。广州街头的老板之殇只是中国新工人时代的缩影,他们的工厂规模小,有小的苦恼。同样地,大型的制造业则正面对着大麻烦:焦头烂额的总经理们,不仅要向客户交付订单,向董事会上缴利润,向政府保证税收和产值,还要向员工们承诺好的待遇和好的工作环境。总之,谁操心日常运营,谁就更加疲惫。
物以稀为贵,工人为什么能挑老板?
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工人创造的价值,不仅要包括自己的工资,还要包括资本家的利润,否则,雇佣关系就不存在。工人如果想要拿到日薪700元,势必要创造出更大的价值。而创造价值无非是出卖体力或者智力,一些工人也坦言:高薪通常是来自于超长的工作时间以及高强度的工作loading,再兼具扎实过硬的工作技能。显然,能胜任如此要求的工人数量并不多,更尴尬的是,很多新时代的工人已经放弃了“打磨技能、兢兢业业、刻苦努力”的价值观,这种“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在小型的制衣厂更加突出。
首先,小型的制衣车间需要非常熟练的工人来操盘,类似平车工、烫工需要很复杂的技术,需要多年的积累才能掌握之。要干好这些工作,工人需要日日升级技能,且能乐在其中。
这些工种的技术主要掌握在70后以上的人群,到80后渐渐失传,而90后根本没有热情做这些工作。在新时代年轻人意识里:当制衣工人是没有前途的。所以,能挑老板的工人自然也是年龄偏大、技术精湛的老工人;其次,小型制衣厂的订单不稳定,而且需求非常急。老板们为了抢到订单,常常会接受客户的“霸王条款”,虽然小型工厂的老板们会和工人们同甘共苦,但压力总会毫无保留地转嫁到工人身上。相应地,工人挑老板的底气,也在于,他们能接受别人不愿意做的工作,拼得就是个“不要命”的劲儿,这种情况在建筑工地、外卖行业以及娱乐休闲行业都非常普遍。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新时代工人的思想早已脱胎换骨,他们有着更强烈的“向上流动”的愿望,而且不希望在恶劣的环境中工作,他们要面试老板,在很大程度上是面试工作环境以及工作的心情。
平心而论,小型的制衣厂或许能帮助工人磨练技术,给他们短暂的高薪,但绝对无法提供向上流动的通道。事实上,小型制衣厂的存在价值更在于满足临时的订单,他们不会投资价格昂贵的设备,更喜欢由手工完成。当订单完成时,他们就通知工人不用来上班了;同时,他们也不会投资建设标准、安全、现代化的车间,有的工厂其实就是几间简易房,比之农村的院子体面不了多少;当然,小型工厂没有行政费用、管理费用。中国法律一直宽容这些灰色的小工厂,正在于要平衡基层就业、产业链流动以及中小经济的活力。
规范经营,如何让企业和工人形成正循环?
其实,工人挑老板这事儿虽然新鲜,但总归不太正常,同时也代表着企业和工人之间没有形成“正循环”,也即工厂非规范经营,导致工人没有归属感,自然做不出好产品。没有好产品,工厂无法盈利,就更不会改善工人环境,离“规范经营”又远了一些。相比于小型制衣厂,大型的制造企业早已经看透这一切,而且在资本积累早期完成了“正循环”的构建,最终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国民经济的顶梁柱。
拿丰田汽车举例,他们最早是单兵作战,就跟现在广州的制衣厂一样,需要非常熟练的工人,但这样的工人数量非常少,产能非常低,而且生产出来的汽车也都是非标准的,品质无法保证。后来,丰田花大价钱建设了标准车间以及流水线,把复杂的工作分解成数千个简单的标准步骤,对于工人的技术要求大幅降低;但为了保证收回车间、流水线投资,以及雇佣工人的巨额成本,经营者不得不提前拉订单,而工人要想保住饭碗,也需要制造出优质的产品,以确保经营者能拉到订单…一个完美的正循环就这样诞生了。
显然,实现这样的正循环并不容易,第一个要素就是强大的资本规模,这个要素几乎筛掉了99.9%的广州小老板,而剩下来的0.1%就变成了富士康、立讯精密、蓝思科技等巨型制造业,他们有规范的经营,能向工人提供向上流动的通道,在过去二十年充分享受到正循环的好处。积累起来的资本也让其能更加从容地面对新时代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如前文所述,大企业在面对新时代劳动力市场时,有更大的麻烦,他们用工虽然对技能要求不高,但数量极大,加之,流水线的工作单调、枯燥,很难吸引新时代的年轻员工。于是,伟大的派遣制度出现了,员工因高额派遣费蠢蠢欲动。他们的青春就好像羊毛一样,被派遣公司薅了一茬又一茬,偶尔地,员工也会依据派遣费的高低来选择大厂,但底气和熟练工人相比于并不足,他们必须要保有“吃饭”的底线。此外,随着人口红利消失,大型企业要想维持规范经营,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自动化,正如当初他们选择流水线和标准车间一样。所以,工人挑老板虽然一时爽,但从未来的前途看,这真不是一个好现象。
(科技新发现 康斯坦丁/文)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时代网立场。蓝时代 » 工人挑老板,劳动市场怎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