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下狠手,干掉不拼搏的员工

京东开始大整治

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张,如何避免“大公司病”成为众多行业领头羊面临的共同挑战。这一病症通常表现为决策缓慢、层级繁多、管理疏漏等,严重时会阻碍企业的持续发展。

近日消息,京东员工找人代打卡居然已经成为了一条产业链,一次15元,一个人可替20个人打卡,每月有超过1.4万人次参与其中。

月1.4万人次的代打卡黑幕交易,如此大规模的代打卡行为能够存在并形成产业链,公司的考勤管理系统和监管流程可见已经存在明显漏洞。

京东开始全面审查员工的工作态度和绩效。

目前,京东开始逐渐严抓考勤,并且将员工午休时间从两小时缩短至一小时,取消了午休时段的熄灯制度。

图源:抖音

京东高层反思后承认公司内部存在“大企业病”的问题,京东创始人刘强东在5月24日的高管会议中也强调,要对工作态度差、效率低下的现象进行整治,“凡是长期业绩不好,从来不拼搏的人,不是我的兄弟。”

"大企业病"通常指的是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出现的诸如决策效率低下、部门间壁垒增多、创新力减弱、员工积极性下降等问题。

此番举动背后,是京东迫切想要恢复企业初创时期那种拼搏精神的决心,它需要通过内部改革来激发新的活力。

近期,不仅仅是京东,还有不少互联网头部企业开始整治“大公司病”。

在5月23日,阿里也将矛头指向“大公司病”。

阿里集团主席蔡崇信和CEO吴泳铭在致股东信中明确表态,表达对“大公司病”开刀的决心。他们强调接下来10年内视自己为初创企业,坚守“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初心,强调创业精神。

图源:阿里巴巴

5月初,在百度一年一度的先进颁奖活动上,崔珊珊点出了多项“大厂病”。

崔珊珊在讲话中提到,百度内部存在一些“大厂病”现象,包括但不限于“划地盘,设门槛,各自为战协同难”的部门壁垒、“向上哄好,向下唬住,加班彰显工作态度”的形式主义等等一系列问题。

这一行为既是对近期百度遭遇的舆论风波的直接回应,比如前高管璩静的争议言论等等;也是对公司内部问题的一种审视。

在活动中,崔珊珊还明确表示百度管理层已经意识到问题并且开始采取行动。

今年年初,抖音CEO梁汝波也多次提及“危机感”,并将“加强危机感”设定为公司本年度的一个核心目标。

抖音这一“危机感”也与“大厂病”息息相关。

梁汝波坦承,最大的危机感来自于担心公司变得平庸,无法继续取得突破性的发展。

因此,他提出,尽管规模扩大带来了资源和影响力上的优势,但保持初创时期的锐气、灵活性以及对市场的敏感度,是防止企业陷入“大厂病”陷阱的关键。

无论是“大厂病”还是“危机感”,都是大厂们对企业内部管理问题的直接回应。

大公司病下,京东危机四伏

关于考勤的整治只是一个导火索,京东背后真正的危机远不止于此。

京东的深层次危机源于内外双重压力。内部,京东还要保证团队的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这是其在市场中竞争的关键因素;外部,新的竞争对手不断出现,市场份额争夺越来越激烈。

在内部,尽管公司的员工数量在扩大,但每个员工平均每年为公司创造的收入却在减少,这是一个负面的发展趋势。

从2021年到2023年,京东的员工总数从约39万增加到约52万,期间年增长率分别为16.8%和14.8%,但是人均年创收额从247万元降至210万元,下降了约15%。

员工数量增长的同时,每人创收能力反而下降了。

而在外部,拼多多、抖音等后起之秀在多维度上与其激烈竞争。在这样的环境下,保持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成为京东的重要挑战。

截至最近,拼多多总市值约为2188亿美元,而京东、阿里的总市值则分别为462.2亿美元、1965亿美元。拼多多在市值上已经超过京东阿里。

面对股价的长期低迷,京东不得不采取行动,提升组织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来确保公司的长期健康发展。

因此京东紧随阿里,坚决地向企业内部存在的“大公司病”问题发起挑战。

在提高企业效率这一核心任务面前,刘强东再次展现了他的领导特色,即亲自参与、深入一线。

刘强东积极介入到各个不同的业务领域,直接参与和指导各业务单元的规划和部署,积极参与618购物节的策划与执行过程。

即使身处国外,他也通过远程方式紧密跟进,确保公司战略得到有效执行。

工作中,刘强东实时追踪活动进度,并不时直接发出指令或提出策略建议,这一系列行为充分展示了京东对于加速业绩增长和效率提升的重视及强烈紧迫感。

为何近期大厂全在整治“大公司病”

在当前日益激烈的互联网行业竞争中,“大公司病”问题凸显,如决策缓慢、效率低下等,已经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的关键障碍。

单纯依赖市场规模扩张已不足以维系竞争优势,因此,阿里、京东等企业都在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这一变革的核心在于,从规模扩张转变到效率与创新。

早先,众多大型互联网公司的战略版图只是单纯的市场规模扩大,如今,重心已经逐渐转移到内部运营效率和创新能力的增强上。

这也标志着行业从初期的野蛮生长阶段进入精细化运营时代,竞争焦点转向在固定市场份额中争取更多优势。

这种转变不是可选项,而是生存的必经之路。

在这种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意识到,要想在市场上站得稳、走得远,并在创新上领先,依靠高素质人才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策略。

企业们开始注重高素质人才,不再盲目追求员工数量,转而注重质量,想要建立一支精干高效的工作团队,提高整体工作效率。

因此阿里近年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员工数量逐渐变少,京东开始讲究“拼搏精神”,力图激发员工的激情。

但这也是一个艰难的平衡木。既要保持极致的工作效率,又要保证员工自身的权益不被侵犯,避免过度劳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如何在提高效率与维护员工权益之间找到平衡,避免矫枉过正,确保措施既有效又人性化,是大厂们在推进改革过程中需要谨慎考虑的一点。

京东等大型互联网公司的这一系列变革,不仅是对“大公司病”的直接回应,也是对新时代行业竞争格局的主动适应。在这一过程中,找到提高效率与维护员工权益之间的平衡点,将是决定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作者 | 电商君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时代网立场。蓝时代 » 京东下狠手,干掉不拼搏的员工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