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农村去,那里有广阔的发展天地!”
当城市里的互联网发展已经遭遇瓶颈,许多创业者将目光瞄向了农村,认为这里将是下一个风口。
的确,农村里有着广大的天地,人口规模超9亿,常住人口6亿多。据统计,整个整个互联网农业市场约有10万亿人民币的规模,其中B2B农资环节约有2万亿,B2B农产品交易环节约有5万亿,在B2B食材配送环节约有3万亿,这其中并不包括土地流转所成交的大额度的金融交易。
农村市场很大但问题更多
放眼望去,做农业互联网创业会让人感觉市场很大,充满希望,随便一个细分市场都是成百上千亿的市场规模。然后,当你一头扎进农村这块广阔天地里的时候,你才能感觉到自己的渺小与力不从心。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是因为农村市场虽大,但地广人稀,人口密度与需求密度支撑不了单一业务的推广成本;二是因为农村的留守人口基本以老人、妇女、小孩为主,他们要么不具备互联网应用能力,要么难以短时间接受新鲜事物,用户教育成本高;三是因为农村固有的熟人社会环境难以让村民对外地人产生信任感,这是特定的人文环境下的隐性成本。
以笔者在益阳农村的调研经历来说,至少走访过30个以上的行政村,涉及平原、丘陵、山区、湖区等地貌。越是经济落后的村里年轻人外出务工的越多,老人和小孩也越多,很多村甚至还没有通网络,说话的方言根本听不懂,在这样的条件下,想要进行农业互联网的产品和服务推广根本是天方夜谭。即便是在经济条件较好的行政村,不是本地人不熟悉当地情况,“怎么推、找谁推、效果如何”也是一个恼人的问题。
农业互联网创业需要系统化的产业思维
农村市场的用户分散性与需求多样性决定了农业互联网创业完全不同于城市,单点突破的创业理念虽然聚焦但是绝对不是最经济的做法。按照正常的互联网创业思维,创业公司必须聚焦某一细分市场,服务好一类目标用户,通过快速迭代去完善体验,扩大用户群体。
但是在农村市场来说,专注某一细分市场则意味着本来就分散性的用户分布更加分散,而农业创业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仅仅只有线上部分,更多的来自于线下,于是乎这种定位聚焦和细分的市场反而会增加服务成本。并且,高额的创业成本会一直伴随着农业创业企业的成长过程,变成一场时间与金钱的赛跑。
在农村创业绝不是比谁成功得更快,而是比谁能够坚持更久,活得更长。这一特点也决定了农业互联网创业一开始就需要从系统化的产业思维格局下进行思考。另外,就农村用户的习惯来说,他们更加接受一个一站式的综合性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觉得这样更加方便省事。即便是从细分市场开始切入,也只有从产业思维的高度进行布局,才能充分挖掘单个用户的价值,从而提升投入产出比。
随着国家政策、市场资金、互联网人才纷纷投向农业领域,互联网+农业的这一轮改造升级过程有可能加速发展。但是农村市场长久以来的薄弱基础设施情况与人才短缺尤其是意识缺失的状况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弥补。
希望与失望并存,相信这将是农业互联网创业路上最普遍的两种心态。在农村创业真的需要情怀,要不然很难长久的坚持。用“互联网+”来改变中国几千年以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面貌希望是这一代农业互联网创业者的使命所在。
作者 沙水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时代网立场。蓝时代 » 农业互联网创业的那些希望与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