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中午,一则关于阿里巴巴两亿美元收购Android应用商店豌豆荚的消息在科技圈流传开。两位接触交易不同方的知情人向《好奇心日报》表示收购确有其 事,并且至少从今年一季度就开始洽谈。目前尚不确定收购具体金额以及之后股权如何处理。人生中创办的第一个公司卖出两亿美元听上去不是坏事。但豌豆荚创始 人王俊煜三年前曾拒绝过高于这个数字的收购提议。两年前豌豆荚宣布完成1.2亿美元融资时,估值也有9亿美元。
豌豆荚本是中国互联网创业公司中仅存不多的几个不依附于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三巨头的互联网公司之一。
消息传出后,关于豌豆荚是不是卖迟了、没有竞争过360的评论再次涌现出来。
回头来看,这样一个创业明星的命运转变,更多可能不是公司运作好坏的问题,而是整个市场重力变化的结果。
短短五年时间,Android 应用市场在中国就从创业者和投资方追逐的热点变成一个前景无望的生意。这是怎么发生的?
应用商店最初是怎么变成热门生意的?
2009 年从做“Android 手机的iTunes”开始的豌豆荚,赶上了中国智能手机普及的爆发点。
2010 年,Google 退出中国,快速增长中的 Android 手机一下失去了官方应用商店。
紧接着 2011 年年初诺基亚宣布转型投奔微软的系统,未来大半年都不会推出高端机型。这让三星和 HTC 在这一年迅速夺走大半个中高端智能手机市场。
不久,小米带起一批中国智能手机品牌。Android 系统占领了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的八成以上。
2011 到 2012 的一年时间,Android 手机在中国的销量从 5000 万增长至 2 亿。这些手机都需要一个应用商店,而豌豆荚是最成功的之一。
百度、腾讯、360 等互联网巨头也开始强势进入应用商店市场。
到 2013 年,百度为收购份额只有豌豆荚一半的 91 手机助手,花去了 19 亿美元。整个市场之热可见一斑。
但这光景没有持续很久。
豌豆荚曾经选择了“不卖”
这不是第一次传出阿里巴巴要收购豌豆荚的消息,2013年阿里就有意向要收购豌豆荚,那一年百度以19亿美金的天价收购91无线,UC以大约1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PP助手,那是应用分发市场的好时候,应用分发市场掌握着APP与用户之间最关键的通道,在移动互联网争得不可开交的巨头们都想通过应用分发市场拿到所谓的船票,就算不卖给巨头,靠广告费和游戏联运也能赚得钵满盆满。
一是王俊煜看到91被百度收购之后出现业务下滑,担心卖给巨头之后业务可能会下滑;二是王俊煜更有情怀,豌豆荚在所有应用分发市场中,商业化进程最慢,一直保持着小清新的风格,卖给巨头,豌豆荚就不可能再有这样的坚持,事实证明,被巨头收购之后再独立发展对于大多数创业者来说是春秋大梦;三是豌豆荚彼时已经实现了盈亏平衡,自认为不差钱。
如果做出不想卖的决定,总能给自己找一些理由。
在百度收购91之后,王俊煜如此点评:“所以即使别人能用更少的用户卖出天价,也跟我们没有关系——既然你们所追求的地平线上的那座高山,并不是同一座。”言下之意是豌豆荚还有自己的追求。周鸿祎则对这位1985年的年轻人说:“像你们这些书生,在中国做互联网是不行的。你们做的事太阳春白雪了,是打不了仗的,生存不下去。”
2013年,阿里巴巴投资微博;2014年,阿里巴巴再全资收购UC。这两个动作之后,阿里巴巴移动布局接近完成,对豌豆荚的兴趣已大不如前。2014年,豌豆荚引入软银领投的纯财务投资,投资金额为1.2亿美元,估值达10亿美元,算是一个折中。2015年初,又先后有消息称腾讯和联想旗下的神奇工场将要收购豌豆荚,最终都不了了之。豌豆荚在错过2013年的“卖身”好时光之后可谓一波三折。
在最新传言中,阿里巴巴收购豌豆荚报价已不到2亿美金,远低于两年前软银投资时的10亿美金估值。豌豆荚完美错过了2013年应用分发市场的好时机,不知道王俊煜是否会为当初的选择后悔?
为什么豌豆荚今天不好卖了?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手机厂商的应用分发市场在这几年强势崛起,夺走了应用分发市场大部分蛋糕。小米让所有手机厂商意识到,我们不能只靠卖手机赚钱,掀起了“ROM”大潮:每一家手机厂商都基于Android开发了自家的“ROM”,有的叫OS、有的叫UI,但它们都一致地将应用分发当做核心商业模式。
强势推广自带应用分发市场,限制用户搜索第三方市场,还提供出厂预装等多种应用广告模式。
小米手机在拥有超过1亿MIUI用户之后,已进入应用分发市场第一阵营,与百度、360和腾讯比肩,华为也不例外。一份来自荷兰数据研究机构Newzoo公布的数据显示(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是荷兰机构来调研中国市场),豌豆荚市场份额已跌至第十。
应用分发市场商业模式本身就有先天缺陷:用户下载App之后,就与应用分发市场没什么关系了。豌豆荚采取的策略是,搜索化,先后推出了主打视频搜索的资源搜索功能,以及主打应用内内容聚合的客户端“豌豆荚一览”,然而,收效甚微。豌豆荚的野心很大,不甘于只做应用市场,要切移动搜索市场的蛋糕,但移动搜索市场已被百度拿下,并且这个市场并没有预想的那么大,百度正在O2O等领域寻求新的机会。
时期不同,买家不同,价值不同。对于豌豆荚来说,能够给出高价的卖家只有BAT,然而它们早已完成移动布局,投资重心已经转向别的领域:云计算、O2O、人工智能、文化娱乐、金融……对于巨头来说,眼下豌豆荚已经不是好的标的,不会出现争抢情况,阿里巴巴接盘豌豆荚,或许更多是买软银的面子,还有豌豆荚相对而言与阿里巴巴业务有更多整合空间:
UC在收购PP助手后,本身已是应用分发市场的一支力量,但一直未进入第一阵营,豌豆荚可充当增量。豌豆荚一直在尝试的搜索与UC的神马也可整合起来,UC头条与豌豆荚一览也有结合空间。除了UC,阿里巴巴正在大力投资YunOS,今年将拿到1亿用户,豌豆荚与这个手机操作系统自然可协作起来。
许多创业公司都有独立发展的梦想,在巨头对自己感兴趣时,要么待价而沽,期望卖出更高的价格;要么直接拒绝,谋求独立上市的机会。但倘若错过了好时机,想卖恐怕都很难找到下家了,就算找到也不能卖出一个好价钱,移动互联网变化实在是太快。
审时度势的俞永福在昨天还在坚持要做BAT之外的第四极、UC是非卖品,今天就已经成为阿里巴巴的接收大员。先执掌阿里移动事业群再到今天负责阿里巴巴大文娱板块,成为马云心腹爱将。豌豆荚被阿里收购后与UC整合在所难免,王俊煜的选择是向俞永福汇报,还是出走再创业?
作者 科技门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时代网立场。蓝时代 » 创业明星豌豆荚2亿美元“贱卖”折射出的市场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