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子、人人车混战背后 二手车C2C模式的焦虑和无奈

瓜子二手车和人人车“打”起来了。

猴年春节到来前的最后几周,二手车电商行业C2C模式(撮合个人卖家与个人买家交易的平台模式)的两大代表企业——瓜子二手车和人人车相继被“爆料”数据造假。当然,双方都对爆料内容进行了否定,并暗示有竞争对手在背后推动。

虽然具体细节无从查证,但显而易见的是——瓜子二手车、人人车,以及模式不太一样但仍然存在很大竞争关系的优信二手车,它们三者的关系正处于剑拔弩张的时刻。就在几个月前,这三大玩家还掀起了一场总预算超过10亿人民币的广告大战。

从广告战到公关战,瓜子二手车和人人车争的是流量、品牌和C2C模式的老大地位,当然,争抢投资者更是它们潜在的用意。但C2C模式真的到了不战不可的地步了吗?要知道,瓜子和人人车混战的背景是:二手车电商行业与传统的二手车行业相比实力还很弱,而刚刚崛起的C2C模式也没有用数据证明自己的行业地位。

所以,二手车C2C模式激烈的广告战和公关战背后,气势逼人的瓜子和人人车也许并没有做好准备,它们只是在用进攻掩饰自己的焦虑和无奈。

20160204100138235e2

混战:剑指万亿市场

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15年,共有43家二手车电商公司宣告成立,其中包括人人车和瓜子二手车。

人人车由李健在2014年4月创立,在此之前,他曾供职于百度、58同城、微软等企业。人人车创立之初,就拿到了红点投资500万美元的A轮融资;2014年底,人人车宣布完成由策源创投、顺为资本领投的2000万美元B轮融资;2015年8月,人人车又宣布拿到了腾讯战略领投的8500万美元C轮融资;而最近有消息称,人人车或在运作新一轮总额高达1.5亿美元的融资。

瓜子二手车则由赶集好车演变而来。2014年12月,赶集网旗下的赶集好车正式上线。2015年9月,赶集好车更名瓜子二手车,随后宣布从58赶集集团分拆、独立运作,杨浩涌出任CEO,并个人注资6000万美元。而最近有消息称,瓜子二手车也在运作新一轮总额或达2亿美元的融资(车云注:杨浩涌本人在接受网易科技采访时表示,该数字最终或达2.5亿)。

而在人人车和瓜子二手车这样的C2C模式之外,以车易拍和优信拍为代表的B2B模式(为车商之间提供拍卖服务的平台模式)也十分受投资机构的青睐,这两家企业累计拿到的融资总额已经超过7亿美元。

创业者扎堆、投资人押注,自然是看好二手车电商的发展前景。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新车销售2460万辆,二手车则为930万辆,新车约为二手车的2.6倍。而到2020年,新车与二手车交易规模比例将接近 1:1。届时,二手车交易总量将为2920万辆,以每辆5万元的均价计算,市场规模将超万亿。

刺激二手车市场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国民收入不断攀升、买车的需求越来越多;随着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买卖二手车的意愿会持续增强。而互联网技术与二手车行业的结合,将从信息、支付、服务、保障等多个维度加速这一趋势。

这正是瓜子二手车和人人车押注这一领域的原因所在。杨浩涌和李健共同信仰的C2C模式,因为没有地域限制、服务网络广,买卖双方直接交易、差价小,信息公开可查、透明度高等原因,被视为二手车市场的“终极模式”。

20160204100136e9659

焦虑:渴求流量、品牌和资本

去年夏天,人人车的C轮融资消息刺激了杨浩涌,让这位曾在赶集网和58同城的广告大战中战斗过来的CEO觉得——“如果不在对手强大的时候将它击败,那就是养虎为患”。

但竞争并不是瓜子二手车和人人车广告战、公关战的唯一目的。事实上,它们彼此都更渴望流量、品牌和资本,而这些东西,才是混战背后的真正目的。

流量可谓是二手车C2C模式的咽喉,获取流量是瓜子和人人车拼命打广告的首要目的。这是因为:首先,和C2B(帮卖)、B2B(帮转)、B2C(帮买)相比,C2C模式更线上化,这意味着没有稳定的车源和买家,只有不断打广告才能吸引用户;其次,C2C是典型的连接供需两端的平台模式,只有流量足够多,也就是卖家和买家群体都足够大,才能保证双方的体验;第三,二手车一车一况、一车一价,严重非标准化,而且单价高、频次低,基本谈不上重复购买,口碑转化的比例也不高,只能像分类信息行业一样不断打广告才能保证流量的稳定和增长。

对于一个创业窗口期已经关闭,胜者为王的行业来说,品牌的塑造同样至关重要。在品牌层面,C2C玩家们的诉求主要有几点:首先,通过广告让用户相信C2C模式更经济,也更可靠,从而愿意尝试和接纳这个新事物;其次,通过广告占领用户心中C2C模式的老大地位,形成先发优势,挤压竞争对手的地盘。

当然,瓜子二手车和人人车针锋相对也是在争抢资本的助力。如今的创业时代,已不是比谁赚钱更多的时代,而是看谁更能亏钱的时代。只要有资本的不断输血,就能做大业务,抵御竞争,从而迎接最后的收割期。瓜子二手车和人人车眼下都在融资,资本寒冬里拿钱并不容易,当杨浩涌和李健向投资人讲故事时,他们彼此都是对方绕不开的话题。

流量、品牌、资本几乎决定了二手车C2C模式的生死,所以围绕这些目的开战,就成为必然。

2016020410014016f1a

无奈:C2C诸多难题待解

尽管眼下的广告战、公关战打得热热闹闹,但C2C并不像表面那样风光,杨浩涌和李健或许只是在用竞争掩饰他们的焦虑和无奈。

首先,C2C模式的交易量占比仍然很小,在二手车行业内的地位不高。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二手车交易总量为930万辆。人人车和瓜子二手车都宣称自己在去年12月份的成交量接近1万辆,据此估算,两家C2C企业去年一共卖出不到20万辆车,只占到二手车整体交易量的大约2%,远远影响不了行业格局。而且,真实成交量究竟多少,业界一直也很有争议。

易观智库的报告显示,2015年二手车电商渠道和线下渠道的占比分别为10.9%和89.1%。而在电商渠道的大盘子里,车易拍35.2%、优信拍27.9%、平安好车8.4%、车享拍7.4%分别占据前四名,人人车和瓜子二手车根本排不上号。

其次,C2C模式车源少、效率低、体验差。车易拍、优信拍、平安好车、车享拍这些跟B(车企、经销商、4S店)打交道的电商平台,之所以能够做到一定规模,是因为B端商家拥有稳定的车源,但C2C模式从零起步,车源分散而不可控,制约着C2C平台的发展。而且,C2C检测、估价、展示、看车、交易链条长而复杂,对买家和卖家来说,体验并不如C2B或B2C流畅,因为C2C规模尚小,所以选择余地也有限。

20160204100142c690b

第三,C2C模式成本高、盈利难。瓜子二手车和人人车的收入目前主要靠交易佣金,比例是3%。按照每辆车10万元(C2C模式均价处于中上游水平)的成交价格,佣金仅为3000元,很难覆盖运营成本,算上广告投入就是巨亏。

C2C玩家寄希望于依靠卖车之后提供质保、金融、保险等服务手段来盈利,但在规模较小的前提下,这些盈利模式都难以成立。

综上所述,瓜子二手车和人人车正在为流量、品牌和资本焦虑,这正是它们掀起广告战、公关战的原因所在。但在C2C模式规模较小的背景下,这种激烈的竞争让二者都负担重重。尤其是目前双方频频被指为了业绩和融资刷单,通过补贴线下二手车经销商来让本来在线下交易的订单走到线上。

从C2C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瓜子二手车和人人车目前应该一起教育市场,让行业和用户都相信C2C能为大家带来价值,而不应该互相诋毁、透资信任。

瓜子二手车否认将并购人人车传闻

22

2月15日报道,日前有消息称国内两家二手车电商有望在2016年3月前达成合并。今日瓜子二手车方面向腾讯科技发来公告称不会考虑并购人人车,在公告中瓜子二车方面表示,到2016年年底,将建成一支8000人的团队,并将在近期完成二手车领域最大A轮融资。瓜子二手车方面同时表示,并购人人车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同时,人人车联合创始人杜希勇也对腾讯科技否认了合并传闻。
以下为公告全文:
瓜子二手车不会考虑并购人人车。
今日,有关于瓜子二手车直卖网和人人车合并的消息不绝于耳,对此消息,瓜子二手车直卖网方面表示,不会考虑并购人人车。
自2015年起,二手车领域成为创业者和资本关注的热点,也被认为是正在崛起的风口。但不可否认,目前阶段,二手车电商正值行业爆发的早期,尚处于战国群雄混乱的阶段,这个混战的阶段,有经验、有资本、有执行力的团队会最终胜出,瓜子二手车直卖网有信心成为最有战斗力的玩家,瓜子二手车直卖网目前在C2C领域,覆盖城市、车源量、月度交易量都居于行业第一,瓜子团队规模超过2000人,到2016年底,我们将建成一支8000人的团队,业务覆盖全国120个城市,在资本层面,瓜子将完成二手车领域最大A轮融资,因此我们有信心笑到最后。
二手车领域是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尤其是二手车电商领域,整个在线渗透率还非常低。面对这样一个巨大的增量市场,瓜子二手车一直保持每月50%以上的增速,比起并购一家公司,用同样的资本、精力,我们可以跑得更快,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显然并购人人车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感谢媒体对瓜子二手车的高度关注,瓜子二手车定不会辜负这份关注。

上市仅一年的迅雷也要私有化了?

QQ图片20150624150815

 

近日,华尔街刮起一阵中概股私有化退市风潮,有传言称这次迅雷也要私有化了!

 

说起来,迅雷的上市之路是非常不易的。2011年,还过着一边向用户提供免费软件服务,一边向上游厂商收取产品广告费小日子的迅雷第一次冲击IPO。然而,由于当时的中概股正处在资本市场的寒冬之中,在估值泡沫论、VIE信用危机、部分公司财务造假等因素的影响下,美国资本市场对中国互联网公司信心大打折扣,已赴美上市的企业股价相继大幅下跌。已经做好准备上市的迅雷经过慎重考虑中止了IPO进程。

 

在之后的上市之路上,风化早已不敌当年的迅雷磕磕绊绊。2014年8月,睽违三年卷土重来的迅雷终于纳斯达克上市的钟声。按理来说,好不容易上市的迅雷到目前也仅仅一年的时间,如今却要私有化,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当初流血上市后的迅雷这一年过的怎么样?两个字来形容就是:不好!

 

业绩不被看好,股价持续下跌是让迅雷非常头疼的一个重要原因。迅雷自从去年8月上市以来,股价除了上市之初以及前几天的偶尔上涨之外,总体趋势是一路下滑。要知道,迅雷2011年准备上市时的估值曾高达15亿—20亿美元,但2014年正式上市的时候却已降至6亿—7.5亿美元。

 

而根据迅雷最新发布的财报显示,截至2015年3月31日,迅雷第一季度总营收为302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8.4%,比上一季度下滑14.9%;其中,迅雷第一季度订阅营收为212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下滑14.7%,比上一季度下滑8.5%;来自于持续运营业务的净利润为240万美元,比去年同期的460万美元下滑48%,相比之下上一季度为720万美元。

 

从财报中可以看出,一季度迅雷的营收和利润都呈下滑趋势。这也显示出迅雷在盈利能力方面并未有所提升。财报数字的不好看直接对股价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为了改善公司这样难看的局面,迅雷开始试图尝试转型,重新规划自己的战略布局。然而,投资者早已对其失去了信心。上市一年,业绩下滑,股价低迷,赚不到钱,引来了投资者的严重不满,并起诉迅雷发布了虚假误导性声明,未披露迅雷将Project Crystal作为战略重点所产生的风险,并且也没有披露公司的移动项目将对财务状况产生的不利影响。随后,迅雷先后被美国多家律所集体“围攻”,好不惨烈!

 

其实,投资者起诉的主要原因是,当迅雷关于移动计划和水晶计划的创新方式传入市场后,该公司股价在2015年5月21日下跌1.69美元,报收于9.71美元,跌幅约15%,损害了投资者利益。然而迅雷却在接下来的时间里用成绩证明了他们转型的正确性,这个从近期迅雷的股价走势就可以看出来!

 

首先来看迅雷的移动计划。小米砸入2亿美金成为迅雷最大的股东,迅雷则借助这个全球第三、国内第一的智能手机厂商覆盖众多的移动端,比如小米的硬件产品会内置迅雷旗下的相关服务。通过与小米的合作,迅雷成功研发了手机迅雷、迅雷快鸟、快玩手游、雷锋WIFI、迅雷随身WIFI等新一代移动端的产品应用。随着迅雷与小米合作的深入,迅雷的云加速业务已经成为小米MIUI中的系统级服务,今年第一季度,迅雷也曾对外表示,通过与小米的合作,迅雷已经获得了5500万的移动端安装量,而这个数字目前还应该有所增长。

 

再来看迅雷的水晶计划。为了帮助公司摆脱高成本、低回报的边缘业务而宣布出售掉自己的在线视频业务,转而将精力转向公司的重点项目——水晶计划的时候,很多人都表示看衰!而现在,迅雷不仅推出了能让用户赚钱的硬件产品“赚钱宝”,深受广大网民追捧,同时在6月3日举行的第七届全国云计算大会上发布了迅雷的CDN计划,力图寻找新的商业模式。

 

虽然现在腾讯云、阿里云、百度云等云服务商纷纷祭出降价大旗,意图在CDN市场分一杯羹,但迅雷在这方面的实力也不可小觑。别忘了,在过去的将近10年中,迅雷一直是中国最大的下载服务提供商,同时,也是国内最早在云计算领域先行布局并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根据iResearch的数据,到2014年3月为止,迅雷云加速的市场占有率达84.1%。而迅雷之前的产品,离线下载、高速通道、迅雷云播、迅雷网游加速器等这些产品在相关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这些产品为迅雷沉淀下来海量忠实用户。这些都是迅雷的优势!

 

中概股一直以来都被美国资本市场低估,迅雷也不例外。迅雷刚上市没多久就急着私有化,跟市值被严重低估恐怕不无关系。毕竟国内外资本市场对企业的估值差异是巨大的,转型对迅雷来说虽然是一把赌注,但起码现在前景更加明朗了一些。如果现在选择私有化,待到一定时机再在国内上市,也许对迅雷来说是个不错的转折点。

(IPO观景台)

百合网冲击IPO 讲故事 名字好听内容空洞

QQ图片20150603124719

 

近日,百合网CEO田范江宣布已获得15亿元融资,并决定正式放弃海外上市的计划,将于今年年内在国内启动IPO。

 

此前,竞争对手世纪佳缘已于美国成功上市,作为“千年老二”的百合网,为何在这个时点上回归国内上市?故事又该如何讲下去呢?

 

以前国内资本市场不够发达,加上会受到一些政策上的限制,中国企业都喜欢去国外上市,大有一种迫不得已的感觉。而如今,中国的资本市场一片狂热,尤其是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国内政策也变得越来越灵活。百合网的客户基本都是在本土,回归国内资本市场可以获得更多的用户认可和品牌效应。另一方面,国内市场的估值要明显高于国外。百合网在这个时候理性回归国内上市确实明智!

 

百合网这次完全是以颠覆者的形象出现在资本家面前的。5月22日,百合网宣布放弃多年以来最主要的线上盈利模式“沟通付费”,无论是PC端还是移动端的站内沟通都将免费。并宣布发展婚恋生态李链产业,试图转型。

 

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很多起初采用免费沟通模式的国内婚恋网站,为了尽快创造收入,先后转为收费沟通模式,即注册会员之间如果想取得联系,至少要保证一方付费。在之后的发展中,付费沟通模式在商业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成为国内婚恋网站最主要的营收来源。数据显示,百合网去年在这方面的收入大概接近2亿元,免费之后,意味着百合网将会出现巨大的经济收入下滑现象。既然如此,百合网为何要取消沟通收费,进入免费时代呢?

 

用田范江的话说是因为“沟通收费”的模式与互联网促进连接的精神不一致,不利于企业创造更好的用户体验。不否认这是一方面原因。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交软件、社交平台开始出现,它们方便便捷免费的属性对国内传统的婚恋网站造成了不小的冲击,这也迫使百合网加快转型以保证自身长久生存下去。但百合网突然推出“沟通免费”的原因想必并不仅仅如此。

 

从艾瑞婚恋行业报告上来看,百合网在2014年10月的用户浏览时长占行业总比的10%,到今年3月,其用户浏览时长行业占比降到不及3%,用户的活跃度在大大降低。从这点看,百合网所谓的“免费”又似乎并不是主动和自愿的,而是不得已而为之。百合网试图通过“免费”做诱饵,以此吸引更多的用户。百合网CEO田范江自己也表示,推出免费政策后,百合网的战略目标是将线上占有率提升至61.8%,稳占市场第一。这一目标恰恰从侧面印证了百合网的转型不过是被动而为罢了!

 

然而,百合网“沟通免费”的这步棋走的怎样呢?

 

“免费”对用户来说是个诱惑,但并不是影响其对品牌认知度的主要因素。免费的模式也许在刚开始会刺激百合网线上用户的增长,但随之而来的弊端也很可能摧毁其多年来积攒的名誉。免费之后,注册会员的门槛就会变得很低,甚至完全没有了门槛。这样一来,用户的质量就会良莠不齐,这必将会给那些高质量的用户带来许多潜在的隐患。想靠此留住用户,难!

 

根据艾瑞咨询发布的《2015年中国网络婚恋交友行业报告》,目前婚恋网站用户的年龄主要分布在22-34岁的区间、大学学历的男女群体,职业多为企业白领或专业人士,其中月收入在5000-9999元的占到接近六成。这部分用户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对婚姻有急切需求,希望借助婚恋网站迅速解决个人问题,免费对他们来说诱惑力显然不大。如何提升用户体验,解决用户的实际问题,才是百合网真正的出路。

 

另一个问题是,免费模式实施以后,公司的营收能力肯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虽然百合网负责人介绍,网站将从刚刚获得的15亿元融资中,拿出相当一部分资金,用于核心业务的转变,开发新的增值服务,寻找新的盈利空间。百合网未来不会再仅限于狭窄的婚恋交友领域,产品和服务还会向前向后延伸,如婚恋咨询与培训、婚恋相关的消费、婚礼业务、相关金融服务、影视传媒等。但这到目前为止仍然只是一句空话,在其目前的业务转型中,我们并没有看到百合网接下来具体的战略实施计划。退一万步讲,即使百合网真的去转型做这些了,在那么多公司从未涉足的行业,百合网能做成功吗?

 

婚恋网站的负面新闻本就层出不穷,再加上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衍生出来的众多社交软件等的冲击,百合网试图转型的想法是正确的,但方法却不怎么高明!想借此契机以颠覆者的形象冲击IPO,恐怕狡猾的资本家并没有那么好唬弄!

(作者:IPO观景台)

阿里加码 争抢农村互联网金融处女地

QQ图片20150429102832

 

无论电商还是金融,谁先抢到地盘,谁便占得先机。正当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之际,作为金融业最为薄弱的环节,农村市场正在成为以阿里为首的业界大佬争抢的目标。

 

农村金融作为我国金融发展中最薄弱的一环,长期以来,借钱难、贷款难、成本高等问题一直难以有效解决。民间借贷作为农村贷款的主流,向亲戚朋友借钱作为发展农业的资本,是一种常态。随着新型农业的发展,规模化和专业化的新农业形态出现,农村金融困局将进一步凸显。

 

而互联网金融进入农村市场,则可以帮助农民通过创新的金融方式改变缺钱的窘境。而互联网金融天生具备普惠属性和跨越地理鸿沟的能力,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快金融下乡将极大推动普惠金融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近两年互联网金融产品已经在农村这个“金融荒漠”意外拓展出一片市场。

 

蚂蚁金服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过去一年,新增的农村余额宝用户就超过2000万,用户中大多是80、90后。统领着支付宝、余额宝、招财宝、蚂蚁小贷和网商银行的蚂蚁金服,自去年成立起便树立了明确的战略目标,即“农村包围城市”。作为阿里旗下的金融平台,蚂蚁金服拥有着大数据这个强大的优势,随着农民开通支付宝、余额宝等账户,阿里将收集到更多的农村用户数据。

 

依托庞大的用户基数及数据,阿里极有可能向小微和三农的贷款业务方面拓展,有同行透露,阿里计划向网上消费成交情况较好的村镇拨放农业贷款,用于农村发展农业和电子商务。

 

央行最新一轮的降准,鼓励金融机构发放“三农”贷款,而由于农村经营分散、农户缺乏征信记录和可抵押资产,依然有超过7成的农户贷款需求无法满足。很多农村合作社都在寻求外部的支持,包括资金支持和销售渠道支持,阿里巴巴搭建的农村电商平台正是看准了这一点。

 

早在去年10月份,阿里巴巴就启动了“千县万村”计划,计划在三至五年内投资100亿元,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村级服务站,覆盖全国六分之一的农村地区,而这些站点也将成为阿里未来农村金融服务的根据地。

 

另外,支付宝钱包也有意与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信社、村镇银行等展开合作,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帮助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网上支付能力。

 

在城镇化网购的增长逐渐放缓后,农村将成为新的增长动力。据统计,2014年农村电商交易额达1800亿元,30岁以下各年龄段的农村网民比例均高于城镇网民。随着技术的进步及信息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的逐步健全,广大农村居民对互联网技术的认知逐步提高,这对进一步提升农村金融普惠程度、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释放农村市场的巨大潜力有着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农村市场作为互联网金融未来开辟的重要战场,渠道要下沉,要更加深入,还有更加关注用户体验。互联网金融的渗入一方面解决了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另外面对不健全的农村征信体系,阿里也已做好提前布局,在银监会下发的8张个人征信牌照中,阿里旗下的芝麻信用位列其中,这将为解决互联网金融信贷的安全问题提供便利。

 

农村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开拓,率先进入的公司显然将掌握更多主动权,行业第一与第二的差距自然不是同日而语的。长远来看,阿里互联网金融在农村的不断深入,也将对其电商业务补给更多流量,而淘宝、天猫等电商平台也将为金融领域吸引更多资金。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未来,电子商务与金融的结合将会愈加紧密和深化,当然,更多的电商金融模式会兴起和发展,一切都是以用户需求为前提的。

(作者:互联网金融公社)